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秀才”寻踪

(2016-01-19 22:10:11)
标签:

李白

杜秀才

分类: 遗文遗事

 “杜秀才”寻踪

《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一诗是大诗人李白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到铜陵,收到杜秀才诗作后写下的一首赠答诗。历代李白诗文研究者对“杜秀才”一人为谁均没有说明,或注以“不详”。今从五松羊山《杜氏宗谱》中得知:杜秀才姓杜名秀芝,号横江,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八月。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他由长安迁居到今铜陵地,为杜氏迁铜第一代,是为始祖。

《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又名《答横江公》,全文列下:

昔献长杨赋,天开云雨欢。

当时待诏承明里,皆道扬雄才可观。

敕赐飞龙二天马,黄金络头白玉鞍。

浮云蔽日去不返,总为秋风摧紫兰。

角巾东出商山道,采秀行歌咏芝草。

路逢园绮笑向人,两君解来一何好。

闻道金陵龙虎盘,还同谢望长安。

千峰夹水向秋浦,五松名山当夏寒。

铜井炎炉九天,赫如铸鼎荆山前。

陶公矍铄呵赤电,回禄睢盱扬紫烟。

此中岂是久留处,便欲烧丹从列仙。

爱听松风且高卧,飕飕吹尽炎氛过。

登崖独立望九州,阳春欲奏谁相和。

闻君往昔游锦城,章仇尚书倒屣迎。

飞笺络绎奏明主,天书降问回恩荣。

肮脏不能就圭组,至今空扬高蹈名。

夫子工文绝世奇,五松新作天下推。

吾非谢尚邀彦伯,异代风流各一时。

一时相逢乐在今,袖拂白云开素琴,弹为三峡流泉音。

从兹一别武陵去,别后桃花春水深。

五松羊山《杜氏宗谱》一共进行了八次修撰。首次修撰为元世祖至元乙亥年(1275年)。由汪泽民作序。其第二次修撰为明宪宗成化年间,由大名鼎鼎的胡本惠于戊子(1468年)九月作序,序文载明“唐有横江秀才显于五松,李白宿其家而赠答诸什……”。

胡本惠(13941481)字益之,是明朝合二耆(今大通镇)人,为胡舜元后代,曾任南昌知府,在任期间多有德政。《大明一统志》和《江西通志》都称赞他“朴实有才,爱民如子,剖纷摘伏,绰有余能”,被当地百姓誉为“国朝南昌太守第一”。 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年)全国数千官员赴京朝觐,吏部选了十名“治行超卓者”奏报,由朝庭赐宴,并由礼部“锡袭衣、宝镪,并玺书奖谕之。”九年后迁陕西布政司右参政,不久又迁河南左布政使。明天顺五年(1461年)因东北与俄罗斯不断发生边境纠纷,朝庭要求吏部选派一位“素有德望而才识老成者”驻镇,吏部推荐胡本惠为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巡抚辽东,为从二品。胡本惠到任后,“严号令,信赏罚,时简教,革奸弊,士卒精强,边备整肃。”天顺八年(1464年)因病致休。去世后,葬铜精山(即今狮子山),由江西南昌名吏谢一夔(官致工部尚书)亲撰碑文。铜陵百姓为其在县东立了一座都宪坊。以胡本惠一贯严谨的作风和与杜家世代比邻的客观条件看,他的撰文可信度是比较大的。

李白《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中描绘了当年铜陵人炼铜的壮观景象,是铜工业生产入诗的又一杰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诗中盛赞杜秀芝不愿与官宦为伍的行为“闻君往昔游锦城,章仇尚书倒屣迎。飞笺络绎奏明主,天书降问回恩荣。肮脏不能就圭组,至今空扬高蹈名。”章仇,复姓,章仇尚书全名章仇兼琼。《资治通鉴》卷二一四《唐纪》三十: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十二月,以兼琼为剑南节度史。”天宝五年五月“乙亥,以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为户部尚书……”这位权贵见到杜秀才以后,对其文才大为赏识,表示要向朝庭推荐,但杜秀才坚辞不受。这与李白当时的处境和心境非常合拍。

其实李白和杜秀芝都不是从无仕途之念的清高世外人。只是因为受到挫折,加之时局危艰才心灰意冷的。天宝元年(742年)李白被召至长安。他的文章风采,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御赐供奉翰林。由于遭受到权贵的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京城。这首诗的开头,李白就用一定篇幅回忆了他“当时待诏承明里”辉煌过去,津津乐道之意溢于言表。杜秀才之成为“秀才”,也是他追求功名的结果。李白认识杜秀芝并非始于铜陵。天宝七年(748年)李白到庐江郡(位于今合肥市)谒见太守吴王李祗,时杜秀芝正在李府。李祗是唐太宗第三子吴王格之孙。当年杜秀芝赴举入京,李白写了一首《同吴王送杜秀芝举入京》载《李太白文集》卷第十五:

秀才何翩翩,王许回也贤。暂别庐江守,将游京兆天。

秋山宜落日,秀水出寒烟。欲折一枝桂,还来雁沼前。

李白的祝福和杜秀芝的踌躇满志浸润于字里行间。

http://s3/mw690/001kXVmNgy6YHqiMMds22&690

传杜姓出自祁姓,为帝尧后裔,世居唐地(今河南方城),称唐杜氏。周成王灭唐,将杜姓迁到长安一带。杜姓遂定居于此。唐玄宗天宝初杜秀芝率其家由长安迁到江南南陵县石耳山麓。乾隆二十二年《铜陵县志》载:“石耳山,在县南十余里,两峰并峙,祷雨辄应,其接壤有一石,高丈许,广可容数人,有巨人迹,亦名仙姑台。山下即杜里。”石耳山即今天的笔架山,文中所说“两峰并峙”,形如笔架。山下是杜村,即是杜秀芝居住地。所以笔架山又称为杜岭。李白和常建与杜秀才相见并互赠诗稿就在这里。李白另有一首《宿杜秀才家》(亦名《题东溪公幽居》,载《李太白文集》卷二十三)全诗如下:

杜陵贤人清且廉,东溪卜筑岁将淹。

宅近青山同谢,门垂碧柳似陶潜。

好鸟迎春歌后院,飞花送酒舞前檐。

客到但知留一醉,盘中只有水精盐。

http://s15/mw690/001kXVmNgy6YHqnEZQy5e&690

此诗与《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基调相同,且能使今人遥想古时石耳山的景貌。从此,石耳山列为“铜陵八景”之一,受到历代邑人的喜爱。近千年后的清顺治七年(1650年),署铜陵教谕的彭文炜曾作《石耳云根》一诗,增加了一份仙气:

听法曾闻石点头,原来有耳更何求。

涓涓泻骘疑甘露,渺渺凌霄接碧丘。

雾鬓风鬟何处驾,云情雨意此间留。

仙踪莫讶成虚诞,流水桃花古渡幽。

杜秀芝去世后,就葬于石耳山。杜秀芝的儿子杜筠,官授翰林学士,因教馆前往池州长林(即今石台县仁里镇杜村),遂隐居在彼处。大诗人杜牧任池州刺史时,因与杜筠是京兆同宗,常造访并留宿在杜筠家。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杜牧从黄州调任池州刺史时带来一郑姓官妓私纳为妾,后此妾怀有身孕,杜牧便将她偷偷送给了杜筠,在杜筠家生下一子,这就是晚唐的著名诗人杜荀鹤。杜牧曾有《示阿宣》一诗,表达了其对杜荀鹤的疼爱亲情:

一子呶呶跨相门,宣乎闻此若而入。

长林管领闲风月,却有佳儿属杜筠。

此诗不载于《樊川文集》和《全唐诗》。不过,南宋著名政治家兼诗人周必大在其《二老堂诗话》中有一则记载:“《池阳集》载:‘杜牧之守郡时,有妾怀娠而出之,以嫁州人杜筠,后生子,即荀鹤也。此事人罕知。’余过池尝有诗云:‘千古风流杜牧之,诗材犹及杜筠儿。向来稍喜《唐风集》,(原文注:荀鹤诗集名《唐风》。)今悟樊川是父师。’”“樊川”即杜牧,杜牧号樊川居士,著有《樊川集》。这一则小故事后被冠以《杜荀鹤事》收入周必大的《周文忠公全集》,由《钦定四库全书》刊出。明代毛晋为杜荀鹤《唐风集》作跋时也提到此事。看来杜牧与杜荀鹤的父子关系并非谬传。

http://s14/mw690/001kXVmNgy6YHqx0j8xed&690

http://s16/mw690/001kXVmNgy6YHqxyynRcf&690
      杜荀鹤后官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其晚年送杜筠灵柩回到铜陵,仍葬在石耳山杜家茔地,委托杨姓邻人世守。杨姓人后来世代居住在石耳山旁,人们把他们居住的小山称为“杨家山”。 铜陵百姓对杜秀芝非常尊敬,在石耳山建了一座白云祠,以祀奉杜秀才。此祠因年久失修早已毁塌。

http://s11/mw690/001kXVmNgy6YHqAyo3wea&690

杜家后人在石台、青阳、贵池的茅坦都有较大的发展。至南宋淳佑年间,杜秀芝的第二十代孙杜寿一带着母亲回到铜陵羊山杜家宕(今郊区桥南地),遂世居于此。杜家在铜陵的后人有杜巍然者,字伯庸,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府贡。据乾隆《铜陵县志》记载:巍然幼年便十分聪颖,读书过目成诵。五岁时,有客以“青菜黄花黑子”属对,巍然即应声云“白果红皮绿肉”。稍长以古文诗词名噪艺林。其一生不得志,至晚年才被荐为训导。所著有《石碣集》。他的一首《石耳山别墅》道出了对其祖先的悼念:

石耳幽栖处,微吟日掩扉。

清风兰惠带,疏雨芰荷衣。

俯仰才原拙,浮沉命实违。

生平飞动意,黯黯对斜晖。

 

存疑:杜秀芝生于735年,而李白作《同吴王送杜秀芝举入京》为天宝七年(748年),杜秀芝只有13岁?赴举入京应当是秀才身了?《李太白诗全集》的编者清代人王琦就认为这首诗的题名应当是《同吴王送杜秀才赴举入京》,怀疑“芝”字为伪。而《李白集校注》的作者,近代国学大家瞿蜕园、朱金诚则认为,杜秀芝就是一个人名,王琦的说法是错误的。另,杜秀芝天宝年间(742756年)迁铜陵,为杜氏迁铜始祖。这始祖充其量只有21岁?李白作《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为天宝十三年(754年),那一年李白已经54岁了,而杜秀芝才19岁。他们的代沟应当是明显的,李白怎么那么欣赏杜秀才的诗文?这样看来杜秀芝迁铜时必然小于19岁!

但,李白诗《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同吴王送杜秀芝举入京》、《题东溪公幽居》都是真实的存在,李白到铜陵见到了一个姓杜的秀才也是真实的。而这些诗的创作时间李白并没有交待,是后人(当然是著名学者)考证的。即使是大家,其考证也只能是考证,并无确凿证据。况且,《杜氏宗谱》首次修撰为元世祖至元乙亥年(1275年),距杜秀才接待李白已经五百多年了。五百多年后的人对杜秀才出生年月的的记忆(或推测)也未必就是准确的。或许,李白诗《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的铜陵杜秀芝,与《同吴王送杜秀芝举入京》的庐江杜秀芝原本就是两个人。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特将笔者自己的疑问提出,供后来者研究,或待有新的发现作以确认。

http://s14/mw690/001kXVmNgy6YHqEeB7Dfd&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