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难得人难得——读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难得的文章是指《论朱自清的散文》,难得的人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余光中。
余先生的这篇文章惹了众怒,不怎么令我惊讶,因为《论朱自清的散文》这样的题目,只要不是高唱赞歌,哪怕你“有根有据”地分析评论,在有些人看来,也是抉瑕掩瑜,非议前贤。你想啊,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荷塘月色》《匆匆》《春》《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皆是名篇,选入教材,供学生欣赏学习。几代人,其中也包括我,受其“恩泽”,都怀着深厚的感情呢,接受批评肯定不易。
那么,是不是对前贤有感情,其文章就议不得了?文章千古事,得失任人评。文章既已写成既已经传世,评说恐怕是禁也禁不了的。
既是评论,褒贬就都属正常,所以,评论对否,不能看它是褒扬还是批评,关键是要看,评论是否有道理。有人为一己之私,信口褒贬,无根无据,上纲上线,只会虚声唬人,甚至破口相骂,其实是借高声以掩盖理屈词穷――这种所谓评论是很容易分辨出。
与这相反,余光中对朱自清先生散文的分析可谓条分缕析,有根有据,只要我们肯学习,我们一定能从中获益良多――这是文章难得的原因之一。
况且,余光中匡谬指正,皆秉以公心。虽然,《论朱自清的散文》一文对朱自清先生的名声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也得承认,但这是文章评论所附带的结果,不能说这就是其目的。况且,余光中也有“朱文心境温厚,节奏舒缓,文字清爽”、“朴实清畅,不尚矜持”等积极评价。我不认为余光中的目的是要扳倒朱自清。他主要是分析文章,得出文章高下的结论。――这是文章难得的原因之二。
余光中以其散文家的眼光以及对语言的敏感,写出很多常人感受不到或表达不出的地方。――这是文章难得的原因之三。
当然,也不是说只有余光中感受得到,肯定还有人,但他们没有写。
对人们喜爱的作家提出批评,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响,余先生应该早就意料到了。然而,他能不畏人言,就文章的高下,仗义直陈。――这是其人难得的地方。
当然,这一点,也可能会被人用来证明余光中恶评恶意。时常会有这种情况,同一个人,有人说他好,有人说他坏,而用的证据是同一件事。
朱自清先生散文中存在的瑕疵,文章写成时就已存在了,并非余先生挑刺后才有的。我们不接受余光中的批评,更多的是由于我们的感情,而不是它正确与否。刘真福《乡愁诗人余光中》一文中说,中学生“从心底不愿意接受您对朱自清的批评,可是一下子找不出反驳的话来”。这话就有些代表性,且耐人寻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