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言可为心声,文可不必如其人
永嘉二中
戴柏葱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甚是有理,但我却以为,“言可为心声,文可不必如其人”。因为,“文可不必如其人”,折射出的是另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文如其人,这是自然之理,因为“我手写我心”,“我”表达的自然是“我”。苏轼在《答张文潜书》一文中评价“张文潜”说:“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其实,苏轼本人便是对“文如其人”的最好注解。苏轼生性旷达,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他的文章也是仙风道骨,前后赤壁赋,一个豁达洒脱的苏轼,跃然纸上。
但元好问却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元好问和我们一样,始终无法想象写过一篇很高雅的《闲居赋》的西晋大文学家潘岳,在生活中却是一个谄媚之人,甚至会在路边拜倒在权贵贾谧的车尘之下。
殊不知,“文如其人”是一种真实,“文不如其人”则可能是人性的一种掩饰的本能,或者也可能是对更高的艺术追求的渴望!
记得有人说过,“许多名人回忆录,其实都是一种伪饰”,他们把自己过去想做却没做的“好事”揽在自己身上,把那些自己做过的“坏事”推卸一番,这就成了回忆录。说得有些偏激,但不失为一种理解。写回忆录的作者,也许是连自己都搞不清楚了事实真相,但更有可能则是一种人性的掩饰的本能!毕竟像卢梭写《忏悔录》一样,能写下《随想录》和自己、后人真诚对话的巴金先生,毕竟是凤毛麟角!
另外,我们也必须要承认,有时候“文不如其人”彰显了作者自己对艺术的更高追求,因为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譬如散文,它可能反映了作者80%的“客观真实”,但往往还会有20%的“艺术真实”,而这20%的“艺术真实”就是作者对艺术的更高追求。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就是这样的代表。鲁迅先生说,我的一生的哲学都在《野草》里了。此时,我们如果用“文如其人”或者“文不如其人”来概括说明,都显得如此苍白多余!
况且,人性有时候是复杂变化的,“文如其人”时,可能符合当时的情景,而“文不如其人”时,则能说明人性或许发生了变化。或者,人性本身就处于矛盾之中,譬如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就具有士族的双重文化性格:既追求个性自由,又维护社会体制。
所以,纯粹的认为“文应如其人”,或者“文应不如其人”的观点,都是有失偏颇的。我们应该认为“文如其人”,是一种真实,而“文可不必如其人”,则折射出另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这个世界,本来就有两面:黑夜或者白天,二者交替运行,世界才如此美妙!
(字数:101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