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大堰行(1)---王钫故居门楼

标签:
体育 |
分类: 驴途﹒驴影 |
常照村古称“常诏”、“常沼”,别称“长照”,地当县溪西岸,素为南入大堰镇之门户。明代这里有“红彤社”,每年二月初一,山民赶庙会,执彤云旗、荷花铳各二十四支,铳顶插烛,照亮村宅,故有“日出常照彤云社,一支蜡烛照千秋”之谚,又因村落面东向日,由此因名“常照”。
唐末为避乱世,汪氏先祖自徽州迁来定居,李白之友汪伦乃常照远祖。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宋高宗赵构御书“江南第一村”颁赐该村,汪氏遂将县溪畔这处聚居地称为“常诏”,并在村口敬建“英济庙”炫耀。而今,古村内除了清代光绪间重修的英济庙,还有汪氏、江氏两座保存完整的宗祠,清末民初民居也遗存较丰,更有古树成群,千年红豆杉挺秀村内。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经普陀山静修大和尚多方募捐,村东县溪之上,兴建了一座百米之长的五孔石拱桥。长虹卧波,浑厚苍劲,桥名为与村名“常照”相连,乃取“福星”,百余年间为山乡大堰之地标,至当代跻身“甬上十佳名桥”。古桥卧,嘉木立,老庙显,常照村真乃“千古烟霞,福星常照”之风水宝地。
大堰村,原名大万竹。据记载汉代已有村落。北宋时,县令周因在村前河道筑大堰磡,遂改名为大堰。今镇以村名,为镇政府所在之地。
大堰村地处奉化江上游,背倚天台山余脉,面临县溪。素有以古村文化为依托,历史名人为内涵的特色资源。村内民居伫立,桥、弄、井、天井等皆俱浙东地方风格。坐落在下街的明代尚书第——狮子阊门,尚存门楼及中堂,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大溪路白阊门属于清代早期的建筑,院落保存基本完整,且雕梁精美活泼,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大堰村王氏人才历代辈出。明嘉靖年间南京工部尚书王钫,为官颇有政绩,且抗倭有功,卒赠太子少保。清末民初蜚声浙东的女教育家的王慕兰,“博览经史百家,工诗词,擅女红”,有“闺阁诗人“之称。现代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巴人(王任叔),曾先后任新中国首任驻印尼大使、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
该村盛产竹笋、黄芯西瓜、番薯等。特别是大堰村竹笋以其氨基酸含量高,肉质白嫩,鲜甜可口,生长期长而闻名遐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