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奉化大堰行(1)---王钫故居门楼

(2014-09-29 18:39:43)
标签:

体育

分类: 驴途﹒驴影
 
奉化大堰行(1)---王钫故居门楼


奉化大堰行(1)---王钫故居门楼


奉化大堰行(1)---王钫故居门楼

奉化大堰行(1)---王钫故居门楼

      王钫(?--1566),字子宣,号印岩,奉化大堰镇大堰人,明工部尚书。明嘉靖二年进士,授南京工部都水司主事。后改主荆州税务。迁刑部员外郎转郎中,出任福建邵武知府,任满考绩,被称为“清操士”。后署理福州府事,升云南布政使司左参政,进按察使,转右布政使,迁广东左布政使,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赣、汀、漳军务。昔辖地佩族常生事端,钫恤其侗独,抚其流离,不用兵而治安定,后晋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事。时,两广马天恩、李汝瑞等聚众数千,立寨200余所,钫调兵进剿,擒魁俘众。

奉化大堰行(1)---王钫故居门楼

 

奉化大堰行(1)---王钫故居门楼

 

奉化大堰行(1)---王钫故居门楼

 

奉化大堰行(1)---王钫故居门楼

奉化大堰行(1)---王钫故居门楼

 

奉化大堰行(1)---王钫故居门楼

 

奉化大堰行(1)---王钫故居门楼

奉化大堰行(1)---王钫故居门楼

奉化大堰行(1)---王钫故居门楼

奉化大堰行(1)---王钫故居门楼

奉化大堰行(1)---王钫故居门楼

奉化大堰行(1)---王钫故居门楼

奉化大堰行(1)---王钫故居门楼

奉化大堰行(1)---王钫故居门楼

奉化大堰行(1)---王钫故居门楼

奉化大堰行(1)---王钫故居门楼




      王钫 故居位于宁波奉化西南30公里大堰镇大堰村,1982年6月被奉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 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建筑。原为厅堂三进,今尚存大门及中堂。大门面宽三间,硬山顶,顶部耸起似牌楼,中门前左右各有石狮一对,昂首相向而蹲。三级踏垛左右各有拴马石,人称“狮子阊门”。

     大堰狮子阊门,前临清流激湍的县溪,背负连绵的群山。台门前蹲踞着一对威武怒吼的雄狮,显赫、威严,左右石狮各高1.40米,基座高0.40米。台门门楼宽7.17米,进深6.80米,高6.60米,中门门用石雕成花瓶荷花,门槛高0.56米。分三间,系硬山顶建筑。梁架间檩、枋和斗拱均髹有设色浓艳的彩绘。雀替、枫拱镂空,并雕有各种不同的纹饰图案,柱础多呈鼓形。这个门楼其实早已经有了,只是王钫作了尚书以后,才改称尚书阊门或狮子阊门的。门楼原是官府替王钫的祖上王文琳建造的。王文琳在明正统六年(1441年)曾捐粟2600石,赈济灾民,朝廷因此授他宣议郎,又特地为他建造这个门楼,取名“尚义坊”,以表彰他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的精神。
 
常照村

常照村古称“常诏”、“常沼”,别称“长照”,地当县溪西岸,素为南入大堰镇之门户。明代这里有“红彤社”,每年二月初一,山民赶庙会,执彤云旗、荷花铳各二十四支,铳顶插烛,照亮村宅,故有“日出常照彤云社,一支蜡烛照千秋”之谚,又因村落面东向日,由此因名“常照”。

唐末为避乱世,汪氏先祖自徽州迁来定居,李白之友汪伦乃常照远祖。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宋高宗赵构御书“江南第一村”颁赐该村,汪氏遂将县溪畔这处聚居地称为“常诏”,并在村口敬建“英济庙”炫耀。而今,古村内除了清代光绪间重修的英济庙,还有汪氏、江氏两座保存完整的宗祠,清末民初民居也遗存较丰,更有古树成群,千年红豆杉挺秀村内。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经普陀山静修大和尚多方募捐,村东县溪之上,兴建了一座百米之长的五孔石拱桥。长虹卧波,浑厚苍劲,桥名为与村名“常照”相连,乃取“福星”,百余年间为山乡大堰之地标,至当代跻身“甬上十佳名桥”。古桥卧,嘉木立,老庙显,常照村真乃“千古烟霞,福星常照”之风水宝地。

                         大堰

大堰村,原名大万竹。据记载汉代已有村落。北宋时,县令周因在村前河道筑大堰磡,遂改名为大堰。今镇以村名,为镇政府所在之地。

大堰村地处奉化江上游,背倚天台山余脉,面临县溪。素有以古村文化为依托,历史名人为内涵的特色资源。村内民居伫立,桥、、天井等皆俱浙东地方风格。坐落在下街的明代尚书第——狮子阊门,尚存门及中堂,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大溪路白阊门属于清代早期的建筑,院落保存基本完整,且雕梁精美活泼,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大堰村王氏人才历代辈出。明嘉靖年间南京工部尚书王钫,为官颇有政绩且抗倭有功,卒赠太子少保清末民初蜚声浙东的女教育家的王慕兰,“博览经史百家,工诗词,擅女红”,有“闺阁诗人“之称。现代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巴人(王任叔),曾先后任新中国首任驻印尼大使、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

该村盛产竹笋、黄芯西瓜、番薯等。特别是大堰村竹笋以其氨基酸含量高,肉质白嫩,鲜甜可口,生长期长而闻名遐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