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篇】追梦文学路,我手写我心——2014年浙江卷现代文阅读《走眼》作者王伟锋访谈

标签:
育儿 |
分类: 原创﹒发表 |
追梦文学路,我手写我心
——2014年浙江卷现代文阅读《走眼》作者王伟锋访谈
2014.8.14《语文周报》(浙江版)(高三年级)第1版
【人物名片】
葛劲松:2014年的浙江卷高考现代文阅读选用了您的小小说《走眼》,能谈谈您怎么想到创作这篇小小说的吗?
王伟锋:感谢《语文周报》,很高兴能够就写作这一话题和大家进行交流,我和浙江是有缘分的,2000年我曾经在浙江的温岭市生活过将近一年的时间,至今怀念那里的山山水水。
写作首先需要灵感,尤其是小小说,要抓住脑海里瞬间一闪而过的灵感,把它记录下来,然后巧妙构思成文,经过不断修改提炼,最后定稿。《走眼》的创作灵感里面有成语“买椟还珠”的影子。刚开始,我手头有一个古玩方面的小说素材,但一直苦于思考怎么编织故事而没有下笔,后来忽然想到“买椟还珠”的成语,顿觉眼前一亮,咱们国家的文化博大精深,何不借鉴一下呢?当然,还需要仔细加以琢磨,尽量把故事编织得天衣无缝,而且主题要考虑好,算是主题先行吧,于是就有了这篇《走眼》。
这篇小说最初发表在2013年第1期的《天池·小小说》杂志上,2013年第13期《格言》、2013年9月上《小小说月刊》等杂志先后转载,并入选花城出版社《2013中国小小说年选》。
葛劲松:您的小说里写到了钧瓷,能简要说说吗?
王伟锋:我是土生土长的“钧都”禹州人,大学毕业后应聘到“花都”鄢陵教书,两地相距不过一百多里,都属于河南省的许昌市。钧瓷发端于东汉,始于唐、兴于宋,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被称为国宝、瑰宝。钧瓷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小说里写到的钧瓷,是我的老家河南禹州的骄傲,我也想通过小说让更多的人了解钧瓷这一国宝,也算是为宣传家乡做了点贡献吧。
葛劲松:在您看来,《走眼》中的赵老板是一个怎样的人?
王伟锋:赵老板是一个外圆内方的人。首先,他是生意人,有着生意人的精明,同时他的文物鉴赏水平很高,属于专家级的人物,在圈内很有名气,但他又不是一般的生意人,他心智高,而且在为人处事上,有自己的操守和底线。比如,对待李老板的蓄意辱弄,他沉着应对,说明他属于智慧型的生意人,让李老板输得心服口服,李老板自感没法在老街上混了,于是撤店走人。现在的社会,做生意的人,尤其是古玩圈子里,能够像赵老板这样坚守底线的人不多了,社会浮躁,人心不古。
葛劲松:能说说您在创作这篇小说时,想要表达一个怎样的的主题好吗?
王伟锋:正如前面所述,赵老板与人为善,却惹祸上身,但他沉着应对,挡住了别人射来的冷箭,而且得饶人处且饶人;李老板贪图一己之私,蓄意想要害人,不想却害了自己,两相对比,相信读者都很聪明,能够领悟到《走眼》想要表达的主题。当时想过用《赝品》作为标题,后来用了《走眼》,因为“走眼”既有对物的看走眼,也可以是对人看走眼,有双关之意吧。
《小小说选刊》主编杨晓敏说过,小说不宜直白,应该是留白的艺术,要留有余地,让读者自己慢慢品味和解读,读者自己能从小说中悟出点儿什么,最好。小说写出来,发表了,作者的任务就完成了,剩下的,需要读者在思考和品位中对小说进行二次创作,由于读者的知识结构、所处环境、个人经历等方面存在差异,也会看法不一,或许会品味出作者当初完全没有想到的层面上去,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葛劲松:让我惊讶的是,您是一位职业高中的电子技术专业课教师,您的文学作品却入选浙江高考语文试题,有一种怎样的感受?
王伟锋:确实感到很意外,这对我的鼓励很大,感谢浙江的命题老师给我的这份荣誉。小说能够作为高考试题,并不在于它就至臻完美,只能说明它切合命题老师的思路,较容易实现命题意图,便于设置题目,如此而已。
葛劲松:您的文学梦是怎样一步步成为现实的?
王伟锋:梦想这个词语很大,我也经常这样问自己,梦想是什么?然后苦苦思索,挖空心思想给自己找出一个标准答案。我想,梦想应该是一粒种子,它只要埋藏进现实的富饶或者贫瘠的土地,哪怕经受酷热严寒的磨炼、冰冻霜雪的考验,依然会倔强地微笑着,在风雨的洗礼中生根发芽,然后以顽强的姿态不断向上生长,直到根深叶茂、开花结果。
梦想是一粒种子,是种子就得发芽。我的梦想就是这样一粒种子,一粒文学的种子。对于文学,我经历了一个暗恋、初恋和热恋的过程。我觉得仅仅只是说喜爱文学还远远不够,应该说,是文学让我的生命丰盈了起来,像是暗夜的海里一盏不灭的航标灯,文学给我指明了人生的方向,给与我人生的梦想和希望。文学是我的精神家园与灵魂栖息地,是我生命的支点。
葛劲松:能讲讲您的文学经历吗?
王伟锋:这恐怕要追溯到20多年前吧。我生长在一个贫寒的山区农家,父母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对我的读书学习一直给予不遗余力的支持。刚开始是连环画、故事书,武松打虎,杨家将,三国演义等,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带给了我最初的文学启蒙。初中一年级,在语文老师王彩霞的启发下,我开始写日记。王老师还借给我一些语文书籍,鼓励我放开眼界,大胆投稿。
1992年,我考上了禹州市第三高级中学,很感激语文老师朱国甫和董国超老师,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教学水平都很高,令我受益匪浅。高中学习紧张,尽管如此,我还是阅读了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最喜欢的是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对我以后的写作影响较大。读到《人生》里高加林提出和刘巧珍分手,刘巧珍万分痛苦地离去的那一刻,当时就想找高加林打一架,使劲儿揍他一顿。可见,文学的力量是多么强大,明知道小说是虚构的,偏偏就是当了真。
大学期间,我加入了郑州轻工业学院的驼铃文学社,并在校报上发表了几篇小随笔和小小说。我最喜欢小小说,并为这种短小精悍、言简义丰的文体形式所着迷。那时候,《小小说选刊》和《微型小说选刊》,我几乎每期必买。先是集中时间阅读,然后再从语言、故事、构思、立意等多方面,每期选出最喜欢的五篇小小说,认真分析、反复研究、仔细品味,从中学习和总结小小说创作的一般性规律、特殊技巧和写作手法。
开始尝试着比猫画虎地写,接二连三地收到退稿信,后来慢慢上了路。我发表的第一篇小小说,是《天池·小小说》杂志上的《烟花》。有人说,小说在一定程度是作者的个人经验史,此话不虚,因为《烟花》写的就是我的生活感悟,这也启发我要多关注生活,贴近生活,我手写我心,情感越真实越容易写,这样作品才会有烟火味儿,接地气。
葛劲松:与文学结缘,文学会是你一生的梦想吗?
王伟锋:我想会的,活到老写到老吧。写作之路上苦辣酸甜,感慨良多。
举个例子,2012年的一天,我偶然在当地报纸上看到一则短文,介绍清末民初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直觉告诉我,利用好这个素材,构思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写成小小说,肯定精彩。近三个月的构思与打磨之后,我创作了小小说《凤凰夺窝》。谁料,稿件投出去的当天,杂志就退了稿,我感觉心里一下子空落落的。
当晚,我把小说发给洛阳的文友王玉红,她看后连连说精彩,鼓励我转投别的刊物,毕竟每家刊物都有自己的用稿风格。于是我就转投给了《小说月刊》,小说很快发表出来,被《小小说选刊》、《经典阅读》等杂志转载,并入选《2012中国微型小说年选》和《2012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人近中年,发表的作品屈指可数,文学之路上,我只是众多追梦人中的普通一员,但与文学结缘,我无怨无悔。文学将会是我一生的梦想,生命不息,追梦不止吧。
葛劲松:请您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对中学生谈谈写作方面的建议好吗?
王伟锋:要想写好文章,我觉得没有捷径可走,关键是要多读多写。读书方面,尽量选择经典文学作品来阅读,不妨写写读书笔记,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不要贪多求快,而要求精求实。写作方面,要坚持写日记,多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多积累写作的素材和灵感,写文章时才能做到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