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宫古村


宁海有四个古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分别是茶院村的许家山村、深甽镇的龙宫村、清潭村和长街镇的西岙村。中国传统村落,原来叫古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今天,我想细细地去读一读龙宫古村。
说起宁海的龙宫古村,声名在外的是那条龙宫生态沟,大方泄、小方泄、香岩泄吸引了无数驴友,几年前就曾和几位同事一起走过,大雨中的那一次,我们浑身湿透,但是龙宫的那条美丽的生态沟却让我们终身难忘,那一条汉代古道,依然吸引了无数游人的脚步。
今天的天气很不错,8点从宁海县城出发,一个小时的车程到龙宫村,迎面看见的是公路边的“陈氏宗祠”,祠堂有两个边门,东西两门上方分别写着“孝悌”“忠信”,东门上方还有一联:堂对屏山连科弟,门朝秀水峙琦竹。祠堂的大门的装饰雕刻得非常精致,大门口有一对石鼓,门口的柱子和两侧有三幅对联,其中两联是:树发千枝根共本,江流万里水同源;襟狮山带龙溪地灵人杰,自剡南迁缑北派别支繁。
最里面是祠堂,名为星聚堂,正中供着3位祖宗的画像,堂上悬挂着一根50米长的树根,很像一条自然的长龙,惟妙惟肖。堂中的柱联曰:根发淮阳枝繁宇环绵世泽,源自平湖流至龙溪振家声。龙宫村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千年的历史绵延,从对联里能让子孙知道他们来自何处。祠堂里的古戏台非常精致,特别是藻井,很有特色。古戏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祠堂出来,走进了龙宫村的小巷里,处处可闻犬吠,只要你沉着、不跑,那些狗还是很友善的,吠几声也算是对陌生客人的欢迎。龙宫村的道地保存完好的有30多个,每个道地都标有名称、面积、建造年代、保护责任人,细细地数数走过的一个个道地:东边道地、众星拱北道地、外道地、允盛道地、香店道地、进士第、上屋道地、上里屋道地、大份道地、杏树下后道地、里外道地、三串堂道地、上新屋道地、五世同堂道地。。。。。这些道地有四合院、三合院、二进院落、三进院落,每一个道地都传承着家族的历史,这些道地里住的老人居多,看着陌生的我造访他们的家,都很热情、淳朴,看不出这些貌似六十岁的老人竟然八十多岁了,住在这些老房子里,他们有着一颗平和的淡然的心。
龙宫村有一条大溪自北向南穿村而过,这条大溪名叫龙溪,溪的西面是巍巍的青山,大虎尖和小虎尖组成马鞍的形状,古村的老房子都集中在溪的东。古村里还有一条小溪自东向西流道大溪,在这条小溪边走走,老屋、古树、石桥、溪流组成一幅宁静的画面。小溪边有一棵300年的银杏树,郁郁葱葱;一棵450年的枫杨树,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一棵120年的柿子树,长满了柿子,有的已经开始变红。小溪上有一座石拱桥,名叫紫龙桥,有村民赶着驮满毛竹的驴子走过,溪边有妇女在淘洗着新收来的花生。古老的石子路上突然传来一串银铃般的笑声,五位小朋友欢快地从我身边走过,我连忙把这温馨的画面定格在我的相机里。古村虽然古老,但是还是充满活力,他们的古村里延续的生命。坐在清澈的小溪边,静坐一会儿,你会有一种远离喧嚣的沉静。
村里没有饭店,一包方便面成了我的中餐,与店里的大姐聊天,说到龙溪的上游还有水晶宫的摩崖石刻,其实这我是有所闻的,也是特意想去看的,经过大姐的指点,不顾正午火辣辣的阳光,我还是赤着头去追寻那水晶龙宫。
沿着长长的龙溪,溪上有古老的龙溪石拱桥,写满沧桑,应该有数百年的历史,大约十分钟的徒步到达一条分岔路,右拐是去龙潭,左去是到集福寺。我先去龙潭,高高地水库大坝上的溢洪形成了天然的瀑布,瀑布从两块巨大的岩石后泻下,直入龙潭。潭水并不清澈,水至清则无鱼,还怎么能藏得住龙呢?我的眼睛细细地找寻那“水晶宫”的摩崖石刻,可是总发现不了。
带着遗憾去集福寺,路上有石明堂殿,是个小庙,到集福寺,向师傅咨询摩崖石刻刻在何处,竟然不知道,寺里有位60岁的当地村民告诉我,要坐橡皮艇到瀑布下才能看到。回来的路上遇见一位70岁白发苍苍的陈大爷爷,他说能看到摩崖石刻的啊。不甘心的我又恳请他能指点。但是陈大爷到龙到潭却没有发现石刻,只是说时间久了,字迹难以辨认了,他说字是刻在岩石上的,不用坐橡皮艇去看的。孰是孰非,留个悬念了。
回到龙宫村,继续行走在小巷里,走到村里最老的育英书院,书院里有两棵粗大的桂花树,书院厢房的,围栏都是精致的木雕,已经显得很陈旧,显然没有得到很到的维护。
走到村口,龙溪变得宽阔,村口有东月寺、白鹤殿、兴善苗,都是清代的古庙,香火依然旺盛,也福佑着龙宫的子孙后代。
去龙宫古村走一走,带着乡村的气息,带着历史的气息,连续不休息的工作之余,一种轻松,一种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