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城隍庙:繁华褪去,古韵犹存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旅游散文 |
唐永昌元年(689年),县治迁入今城关。有了县老爷,还要有心目中的城隍老爷,于是,同年建造了城隍庙,并供奉梁太清二年(548年)曾经在宁海平乱安邦的田什将军为城隍菩萨。
历宋至明清,城隍庙曾七次作大规模重建和扩建。现存建筑的总体格局建于清嘉庆廿四年(1819年)。清光绪和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又一次大修,特别是戏台部分,将台前石柱换成铁柱,仪门和左右看楼都同时重建。因保存完好,1963年就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列为浙江省近代革命纪念地,1983年省政府拨款维修。2006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头门之后的建筑群,呈现自南向北缓缓上坡的中轴线规整建筑,中间为照壁、前明堂、仪门五凤楼、戏台,再有中明堂看戏场、泛轩檐廊、神殿、后廊、后小明堂、后宫。左右的建筑群有总曹殿、无常殿、看戏楼、东西偏殿、偏房等,占地1600平方米。位列中心的戏台及左右容得下千人看戏,三个明堂及各殿堂都有利于人流聚散,是浙东保护最为完好的县级城隍庙古建筑群。
从宁海古县城布局来看,城隍庙与县衙门、文庙在城内三足鼎立。县衙门于正中,眼皮底下的东南厢,就面对桃源溪的城隍庙和西南首的学宫文庙。城隍庙的公众性和“天地合一,人鬼共仰”,在旧时代拥有不衰的人气。
最值称道的是,城隍庙的建筑尽收域内名匠的绝艺,有资格为城隍菩萨雕造行宫、戏台,哪怕是再苦再累,即使分文不收工钱,老艺人们总以为是绝大的荣耀,甚至被称为后代积德、留芳千古的幸事。木雕师李云波(1892~1963年),曾随父聘为城隍庙木雕师,在庙内曾默默奉献美轮美奂的手艺。信念与技艺一旦结合,会产生永恒和不同凡响的魅力。(东南商报张落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