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11浙江高考文言文阅读真题回眸
(2012-01-23 22:36:46)
标签:
杂谈 |
.浙江高考回眸之文言文阅读.
2004——2011浙江高考文言文阅读真题回眸
★2011年浙江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①寖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
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②。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③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或曰:“已议。”即皆报可。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
【注】①帑廥: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② 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③佗:他。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明经
B.子无为嫌
C.俾其守约束
D.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吾所不及/公之逮所由使也
C.
逸则富以康/醉则更相枕以卧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勣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
B.文章描写李勣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诸 司 奏 议 悉 心 纠 驳 故 帝 委 之 或 时 移 疾 佗 宰 相 奏 事 帝 必 问 与 文 瓘 议 未 若 不 者 曰 往 共 筹 之。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年浙江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世有冠冕,为西夏著姓。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鲜有屈焉。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赜①未兆者哉?就道之义,非在今矣。"及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以姚政将衰,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赋韦杜二族,一宿而成,时年十有八矣。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②人皆奇其才,畏其笔。世犹传诵之,以为笑狎。
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汉中。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授叟末佐,不称其怀。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尚。时蜀沙门法成,鸠率僧旅,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复还于蜀。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所受。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尠有屈焉
B.
鸠率僧旅
C.
将加大辟
D.
遗其珍物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其唯《易》乎
B.
拂衣而出
C.
遂得免焉
D.复还于蜀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叟与友人的交谈,显示出他对经典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当时那些缺乏真才实学的读书人的不屑。
B.文章叙述了胡叟在京城受人召见的过程,刻画出他言辞犀利,不能容忍他人怠慢自己的性格特征。
C.文章通过 为别人解难一事的叙述,赞美胡叟敢为他人仗义执言但又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
D.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其 述 前 载 无 违 旧 美 叙 中 世 有 协 时 事 而 末 及 鄙 黩 人 皆 奇 其 才 畏 其 笔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
(2)吾为德请,财何为也?
★2009年浙江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宝绘堂记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1。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注] ○1锻炼:打铁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B、然去而不复念也
C、常与寒士角
D、以蓄其所有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皆以儿戏害其国
B、轻死生而重于画
C、然为人取去
D、譬之烟云之过眼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3分)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3分)
★2008年浙江卷★
三、(12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就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贼《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多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赏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昌初致仕 致仕:做官。
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 累:屡次。
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 燕:通“宴”,宴饮。
D.不赏艰难 艰难:艰涩。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权贵有嫌其出位 B. 乃放纵诗酒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 D.与刘宾客齐名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1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四、(18分)
15.(8分)
⑴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2分)
②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3分)
⑵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政 姊 荣 闻 人 有 刺 杀 韩 相 者 贼 不 得 国 不 知 其 名 姓 暴 其 尸 县 之千 金 乃 於 邑 曰 其 是 吾 弟 与 嗟 乎 严 仲 子 知 吾 弟 立 起 如 韩 之 巿 而 死 者 果 政 也
《史记•刺客列传》
★2007年浙江卷★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一14题。
王定国①诗集叙
(宋)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性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②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忝其父祖耳
B.自恨期人之浅也
C.畏其敏
D.饮酒不衰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后变风发乎情
B.定国且不我怨
C.又以病止酒
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
13.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定国豁达或洒脱的一组是(
①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
②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
③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
④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⑤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⑥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⑥ D. ②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
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
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
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叙事冗沓、说理枯燥之弊;辞简义丰,文气流转,文情酣畅。
第Ⅱ卷 (共108分)
四、(17分}
15.(8分)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3分)
②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2分)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3分)
夫 明 六 经 之 指 涉 百 家 之 书 纵 不 能 增 益 德 行 敦 厉 风 俗 犹 为 一 艺 得 以 自 资 父 兄 不 可 常 依 乡 国 不 可 常 保 一 旦 流 离 无 人 庇 荫 当 自 求 诸 身 耳
(《颜氏家训•勉学》
★2006年浙江卷★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蚊对 (明)方孝孺
天台生困暑,夜卧絺帷中,童子持翣①飏于前,适甚就睡。久之,童子亦睡,投翣倚床,其音如雷。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抱膝而坐,俄而耳旁闻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噆面。毛发尽竖,肌肉欲颤;两手交拍,掌湿如汗。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大愕,不知所为。蹴童子,呼曰:“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烛至,絺帷尽张。蚊数千,皆集帷旁,见烛乱散,如蚁如蝇,利嘴饫腹,充赤圆红。生骂童子曰:“此非吾血者耶?尔不谨,蹇帷而放之入。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复于生曰:“可以寝矣,蚊已去矣。”
生乃拂席将寝,呼天而叹曰:“天胡产此微物而毒人乎?”
童子闻之,哑尔笑曰:“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载之间,二气絪缊,赋形受质,人物是分。虽巨细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则一也。自我而观之,则人贵而物贱,自天地而观之,果孰贵而孰贱耶?今人乃自贵其贵,号为长雄。水陆之物,有生之类,莫不高罗而卑网,山贡而海供,蛙黾莫逃其命,鸿雁莫匿其踪,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兹夕,蚊一举喙,即号天而诉之;使物为人所食者,亦皆呼号告于天,则天之罚人,又当何如耶?且物之食于人,人之食于物,异类也,犹可言也。今有同类者,啜粟而饮汤,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无不同者。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呼天之声相接也,而且无恤之者。今子一为蚊所噆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噆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天台生于是投枕于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户,坐以终夕。
<注> ①翣(shà):扇子
(本文有删节)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形受质质:资质
B.今人乃自贵其贵贵:以……为贵
C.畜妻而育子,同也畜:养
D.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陵:欺凌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B.①尔不谨,褰帷而放之入②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C.①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台生困暑,夜卧(于)絺维中
B.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其)端
C.其烟勃郁,(烟)左麾右旋,绕床数匝
D.蚊一举喙,(人)即号天而诉之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奏对、对策,原本用于臣子向君主陈述见解,提出建议。本文借用“对”的形式,以小喻大,借物讽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寻味。
B.本文由生活小事入笔,从闻蚊、拍蚊写到照蚊、驱蚊,然后引发议论,逐步推进,最后以天台生“叩心太息”、“坐以终夕”作结,照应开篇。
C.本文描写细致生动,颇富情趣;议论鞭辟入里,启人深思;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加之韵脚的巧妙运用,读来淋漓酣畅,令人击节赞叹。
D.本文借童子与天台生的对话,既揭露了同类相残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又批判了忽视异类生存权利的错误认识,阐发了万物平等、物我为一的主题。
第II卷(共108分)
四、(17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同类之相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5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4题。
书褒城驿壁(唐)孙樵
褒城驿号天下第一。及得寓目,视其沼,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
讯于驿吏,则曰:“忠穆公曾牧梁州,以褒城控二节度治所,龙节虎旗,驰驿奔轺,以去以来,毂交缔劘①,由是崇侈其驿,以示雄大。盖当时视他驿为壮。且一岁宾至者不下数百辈,苟夕得其庇,饥得其饱,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至如棹舟,则必折篙破舷碎鹢②而后止;渔钓,则必枯泉汩泥尽鱼而后止;至有饲马于轩,宿隼于堂:几所以污败室庐,糜毁器用。官小者,其下虽气猛,可制;官大者,其下益暴横,难禁。由是日益破碎,不与曩类。某曹八九辈,虽以供馈之隙,一二力治之,其能补数十百人残暴乎?”
语未既,有老甿笑于旁,且曰:“举今州县皆驿也。吾闻开元中,天下富蕃,号为理平,踵千里者不裹粮;长子孙者不知兵。今者天下无金革之声,而户口日益破,疆场无侵削之虞,而垦田日益寡,生民日益困,财力日益竭,其故何哉?凡与天子共治天下者,刺史、县今而已,以其耳目接于民,而政令速于行也。今朝廷命官,既已轻任刺史、县令,而又促数于更易。且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故州县之政,苟有不利于民,可以出意革去其甚者,在刺史则日:‘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在县令亦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当愁醉醲,当饥饱鲜,囊帛椟金,笑与秩终。”呜呼!州县真驿耶?矧③更代之隙,黠吏因缘恣为奸欺,以卖州县者乎!如此而欲望生民不困,财力不竭,户口不破,垦田不寡,难哉!
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注]①劘(n仍):磨擦。②鹢(yì0:水鸟,古代在船头以彩色画鹢鸟之形,这里指船头。③矧(shěn):况且。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其舟,则离败而胶 胶:搁浅。
B.庭除甚芜 除:废弃。
C.疆场无侵削之虞 虞:忧虑。
D.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条:整理。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视其沼,则浅混而污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以卖州县者乎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且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D今者天下无金革之声 四海之大,有几人钦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由是崇侈其驿,以示雄大 B.则必折篙破舷碎鹢而后止
C.则必枯泉汩泥尽鱼而后止 D.囊帛椟金,笑与秩终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他人之口,揭示出褒城驿由宏丽变为破败的原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民风奢靡的不满。
B.文中“举今州县皆驿也”承上启下,是连接二、三两段的关键,表明天下凋敝与驿站破败事异而理同。
C.文章借题发挥,以一驿之兴废推及天下之盛衰,寓议于叙,切中时弊,有小中见大之妙。
D.因官制不善而吏治败坏,因吏治败坏而生民困顿,文章将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朝廷。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l)盖当时视他驿为壮。(2分)
译文:
(2)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3分)
译文:
(3)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3分)
译文:
★2004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许)君讳逖,字景山,世家歙州。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李氏国除,以族北迁。献其文若干篇,得召试,为汲县尉冠氏主簿。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数上书论北边事。是时赵普为相,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瓮满辄出而焚之,未尝有所肯可,独称君为能,日:“其言与我多合。”
叉二岁,拜太仆寺丞,磨勘钱帛粮草,监永城和籴,知海陵监。三岁,用监最迁大理寺丞,赐绯衣银鱼。迁太常丞、知鼎州。州杂蛮?①,喜以攻劫为生,少年百余人私自署为名号,常伺夜出掠居人,居人恶之,莫敢指。君至而叹日:“夫政,民之庇也。威不先去其恶,则惠亦不能及人。”君政既行,盗皆亡入他境,约君去乃还。迁 国子博士,奉使两浙、江南,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出知兴元府,大修山河堰。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世传汉萧何所为。君行坏堰,顾其属日:“?侯②方佐汉取天下,乃暇为此以溉其农。古之圣贤,有以利人无不为也。今吾岂宜惮一时之劳,而废古人万世之利?”乃率工徒躬治木石,石坠,伤其左足,君益不懈。堰成,岁谷大丰。
迁尚书主客员外郎、京西转运使,徙荆湖南路。荆湖南接溪洞诸蛮,岁出为州县患。君日:“鸟兽可驯,况蛮亦人乎!”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君罢来朝,真宗面称其能。会有司言荆南久不治,真宗拜君度支员外郎、知府事。荆南钤辖北路兵马,于荆湖为大府,故常用重人,至君特选以材,用员外郎自君而始。
明年,选司封员外郎,赐金紫,徙知扬州。州居南方之会,世之仕宦于南,与摹死而无归者,皆寓其家于扬州。故其子弟杂居民间,往往倚权贵,恃法得赎,出入里巷为不法,至或破亡其家。君捕其甚者笞之,日:“此非吏法,乃吾代汝父兄教也。"子弟羞愧自悔,稍就学问为善人,风俗大化。
君少慷慨,卒能自立于时。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其材能称于其官,是皆可书以传。
(本文有删节)
【注】①蛮(上延下虫)(dàn):南方少数民族名。②(左赞右阝)(cuó)侯:汉萧何的爵号。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家歙州 家:定居。
B.君行坏堰 坏:使……毁坏。
C.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 知:主持、执掌。
D.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 可:符合、适合。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世之仕宦于南,与其死而无归者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至君特选以材
以金笼进上
C.瓮满辄出而焚之
君子博学而H参省乎己
D.乃暇为此以溉其农
乃率工徒躬治木石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许逖“材能称于其官”的一组是
①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
②君政既行,盗皆亡人他境
③堰成,岁谷大丰
④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
⑤子弟羞愧自悔,稍就学问为善人
⑥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普为相时,独对许逖赞赏有加,因为他们的见解经常不谋而合。
B.因为许逖在海陵监任上政绩考核优秀,被升迁为大理寺丞。
C.真宗打破旧例,委派并非朝廷重臣的许逖担任荆南知府。
D.定居于扬州的官宦子弟倚仗权势,经常横行不法,最终落得家破人亡。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译文:_
(2)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译文:_
(3)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
译文:_
【2011参考答案】
(一)(19分)
16.D
19. (3分)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20.(7分)
【2010参考答案】
(一)18分
17.A
20. 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未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21. (1)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
(2)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
【2009参考答案】
17.B
21.(1)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
【2008参考答案】
三、(12分,每小题3分)
四、(18分)
15、(8分)
(1)(5分)
①(顾)况是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有认可的诗文(或人)。
②(白居易)被重新任用之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
(2)(3分)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巿/而死者果政也
【2007参考答案】
三、(12分.每小题3分)
11.C.
四、(17分)
15.(8分)
(1)①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②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
(2)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2006参考答案】
三、11. A(古代的“畜”常见的有两个义项,一念 chù,义为牲畜;二念 xù,为通假字,通“蓄”字,义为蓄养,养。选这一项者显然没看出这里是通假字,应作第二个义项。同样,错例二也是没看出通假字,其中的“陵”通“凌” ,义为欺凌。)
12. C(“其”在古代既有实词义,用作代词,即人称代词与指示代词两种;又有虚词义,常用于加强反问、推测、商量、期盼等语气。结合上下文,可知这里第一句作指示代词,而第二句出自中学教材中的《游褒禅山记》一文,表反问语气。 “于”字在古代主要有两类用法,
13. C(此题 C 项中的“左麾右旋”指的是童子拿着蒿草左挥右舞熏蚊子,所以省略的主语应是“童” ,而不是“烟” 。)
14. D(A 项是一般的文体常识,较简单,说法显然正确。B 项从文章的切入角度进行分析,疏理了文章的思路,分析概括很准确,考生错选 B 项,大概对文章切入点从“生活小事”写起理解有误。C项分析的是表达方式与句式等方面的效果,文章描写闻蚊、拍蚊写到照蚊、驱蚊生动有趣,借蚊议论针砭社会现实一针见血,鞭辟入里,写作中还注意句式与韵脚,如倒数二段开头有意识用了“ong”韵,造成了类似蚊子叫声般嗡嗡不绝的效果,显然正确。错选这一项估计考生对韵脚之类的知识缺乏一定的了解。)
四、15.(1)我被小虫咬得难受,(你)赶紧起来找蜡烛照明。
(2)它们是异类,防范它们如果很周到,怎么会成为人类的祸害?
(3)听到同类之间互相残害的现象却置若罔闻,(这)难道是先人后己的君子之道吗?
【2005参考答案】
11 .B 12.B 13.D 14.A
15.(8分)
(1)(褒城驿)在当时比其它驿站更为壮观。
(2)(宾客)都是晚上到达早上离开,难道会有爱惜之心吗?
(3)时间长的三年更换一次,时间短的一两年更换两次。
【2004参考答案】
11.B 12.A 1 3.C 14.D
四.(18分)
15.(8分) .
(1)(许逖)陈述茶制和盐制的利弊,减少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
(2)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3)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