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选读 : 孔子思想解读

(2009-03-10 20:53:56)
标签:

杂谈

            《论语》选读 孔子思想解读

 

                         -------来源:《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的记录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我们应该从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加以解读。在文章上加强背诵,在文化上提升思想。

 

一、《为政以德》

·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为政者的基本素质可以结合“为政以德”的内涵阐述,如德行、教化、诚信、平和、仁爱、秩序、重民、端正等。

  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格物、致知、修身、养心、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在本章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像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求有道”,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所以孔子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他公然号召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要藏富于民:“百姓,君孰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于足?”但孔子不主张均贫富,他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份、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所以对统治者来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需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之以礼、信、孝悌。

 

【思考题】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以法治国,治国应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

 

二、克己复礼

·理解孔子“礼”的思想(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

      《论语》中的“礼”是个人的礼,也是社会秩序的礼。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互补,甚至作用比法律还大,所以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所以孔子强调“孝”,孝敬父母是小孝,大孝者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自己的父母一样,到了这一步就可以叫作忠,所以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

     孔子所处的时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政权已下移,已到了“陪臣执国命”的地步,当时的社会现实(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名),孔子认为这些“实”的变化是不应该的,他要用“名”(周礼的规定)去纠正或改变已经或正在改变的“实”。社会的混乱是由于“名”“实”的混乱引起的。解决“名”的问题实际上是解决治国的指导思想的问题。所以“名不正,则言不顺;不顺,则事不成;不成,则礼乐不兴。。。。。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本文各章的主要观点:12。1章克己、3。14崇古、3。1秩序、16。2道、13。3正名、1。2和2。8章孝悌、17。21报恩。

 

【思考题】孔子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与现代教育主张张扬和尊重个性有什么矛盾?

 

|、《其不可而为之》

·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情怀,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还是一种从政的强烈自信。这种力求用世的态度比“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态度更积极。

     本文要从行为细节、对话语气中想象当时的社会现实、孔子的精神和心态,成子弑简公,孔子已经告老还乡,但他仍然沐浴而朝,而且在投告无门的情况下尚不放弃。14。21章要体会孔子的“卫道”的精神,18。5要理解接舆风歌的含义,理解孔子主动寻求对话的态度,体会孔子内心的苍凉。16。8要抓住对话理解隐者对社会现状和孔子作为的看法。18。7相当于一篇微型小说,领会丈人对子路的态度和子路的感叹。

对孔子和隐士的评价,应该辩证地看待,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社会转型期,是一个乱世,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作所谓的“中流砥柱”,他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与他们交流,“欲与之言”。孔子和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他们忧国忧民,担忧那个时代,这种忧郁是一样的,只是做法两样。

 

四、《仁者爱人》

·理解孔子的“仁爱”思想

   本文从各个角度阐释孔子的“仁爱”思想:1。6强调“仁爱”是修身要务,学文倒是其次的事,4。15讲到忠恕乃是待人的基本原则,6。15提醒在实践“仁爱”时不妨从小处着手,这些都涉及到“忠恕”“仁爱”的内涵。

   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析管仲这个人物,进而理解“仁”的丰富含义,孔子“仁”的标准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是拘于小信,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为仁,而否认管仲知礼,表明了孔子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

   作为儒家学说的孔子“仁爱”的思想,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根本出发点就是维护君君臣臣的等级关系和父父子子的宗族血缘关系。与“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不一样的,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的普遍之爱,与儒家提出的宗法等级制度有本质的区别。

 

五、《君子之风》

·理解孔子倡导的身体力行的君子自我修养和义利观

    7.16.7.19两章传神地塑造了一个安贫乐道、可敬又可爱的夫子的形象,感受夫子的高尚情怀和乐观精神,从而形象地理解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内涵。

   7.6章,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对当前素质教育有何启示?联系实际,谈谈对“市场经济的义利观”的看法。

 

六、《周而不比》

·理解孔子的人际交往观

   从《论语》中汲取人生智慧,用先哲具有警醒意义的话来反思自己的言行,鞭策自己走向成熟,概述孔子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理解孔子的人际交往观。

   思考:

1.  结合实际,你认为“周而不比”应该有哪些表现?

2.  不是说“仁者爱人”吗?孔子却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也就是说仁者不仅能爱人,还能恨人,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3.  老子说“报怨以德”,而孔子不同意这种做法,主张“以直报怨”,这是否有违儒家的忠恕之道?

4.  孔子认为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是:“忠告而善待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有人说这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也友人说这是一种对朋友不负责任的态度,你认为呢?

 

七、《诲人不倦》

·理解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1.  理解并积累: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2.  “有教无类”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搜寻有关资料,发表自己的见解

3.  哪些章句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育原则?本课中有典型案例。

 

八、《高山仰止》

·感受孔子渊博的学问、美丽的人格以及与弟子之间的关系。

     9.11、19.23、19.24三章,颜渊和子贡都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和道德说成是高不可及。颜渊还谈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子贡非常敬重孔子,他不能容忍别人对孔子的贬损,两人的话语中都充满了对老师的无限怀念之情。

    本课中孔子的话生活化、口语化,多处采用叠句形式,极富感染力,处处表现出浓烈的爱生之情。孔子看到学生志向高远,文采斐然,情不自禁说道:“归与!归与!”由衷的喜悦溢于言表,子路非常刚强,但有勇无谋,孔子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话里是老师深深的忧虑和牵挂。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说道:“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话语中充满痛苦和无奈,颜渊死了,孔子哭喊:“噫。天丧予,天丧予。”“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叠句和反问形式表现出哀伤欲绝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

 九、沂水春风

·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本课要掌握两方面内容:一是从问志---言志-----评志的过程,来感受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二是从孔子对三人言志的态度来分析、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可讨论以下问题把握文本内涵:

1.  用原文语句说出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2.  曾皙描绘了一幅暮春郊游图,色调明丽,情绪欢快,生趣盎然,令人神往。孔子说“吾与点也”,是因为曾皙的回答符合孔子的“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十、《中庸之道》

·理解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11.16章.13.21章是对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子张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都不好,孔子对他们的评价是“过犹不及”,“狂”和“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的思想。

   第六课7。38章,“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是孔子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和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的原则。

中庸之道有别于折衷主义,要注意中庸之道在当今的现实意义,小至日常工作,大至和谐社会。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思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在为人处事方面,其实,在所有的方面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从人类历史看,由于文化、宗教、哲学、价值观的不同引起的冲突和战争并不少见,如何化解因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冲突或战争,也许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是一条非常有意义的原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