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篇关于我与攀的报道

(2015-01-05 01:08:15)
标签:

刘高贵

八月天

尚攀

父子作家

分类: 共享

    河南著名诗人刘高贵先生应《华西都市报》之约,曾采访我与攀,并为我们写了一篇报道刊发于2014年8月19日的《华西都市报》15版。但《华西都市报》特稿版在网上无法看到,也一直未见样报。今日偶然在网上看到《江海晚报》的这篇报道,遂转于此,作为2015的第一篇博文吧。

    在此再次向刘高贵先生表示感谢!

一篇关于我与攀的报道
http://epaper.ntrb.com.cn/new/jhwb/html/2014-09/10/content_256428.htm

文学路上携手并进
父子俩同时加入中国作协 

    7月21日,中国作家协会发布2014年第二号公告:经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审议批准,2014年发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509人。在这批新会员中,有两位特别引人注意,他们不仅来自同一个省份、同一座城市,还出自同一个家庭、是一对父子。父子俩同时入会,这在中国作家协会历史上,尚无先例,因此,有人称赞说,他们传出了一段“文坛佳话”……

  □文/图 刘高贵

  父亲文学路充满艰辛

  在文学圈里,说到尚伟民,有人或许会有陌生感,但要是说起八月天,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他的作品。其实,尚伟民就是八月天,后者是他的笔名。

  今年48岁的尚伟民,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万古镇忠厚村,相貌忠厚,却精明透顶。高中毕业之后,他先后做过农民、乡村教师、乡镇干部和企业高管,33岁到媒体工作,曾任《科技内参》执行主编,现在是河南科技报社编委。

  小时候,尚伟民一直做着大学梦。是一场疾病,改变了他的人生。十来岁时,尚伟民患过肺结核,后经治疗,病是痊愈了,却留下了一着凉就咳嗽的后遗症。不知内情的同学们怀疑他病情复发,害怕传染,纷纷疏远他。为了证明自己已经康复,尚伟民先后到医院开来诊断证明,交给班主任,希望老师能在班里说一说,可不知为啥,班主任却一直都不肯替他“澄清”。尚伟民感到委屈和绝望,原本就酷爱写作的他,开始在课堂上一篇接一篇地写小说,想用笔下的文字安抚无助的心……结果,高中毕业之后,就因为偏科,他没能考上大学,却如痴如醉地爱上了写作。

  大学梦碎,尚伟民掉过眼泪,但伤心过后,生活还得继续。其后,无论是背着铺盖打工,还是当孩子王,无论是在企业做副总,还是到媒体当记者,年岁渐长,身份一变再变,很多东西都成了过眼云烟,唯一不变的,是他对文学的一腔痴情。写了,就想投稿,屡屡被退,也没关系。从1989年10月在《诗歌报》发表第一首短诗,到2007年10月在《莽原》发表第一篇小说,尚伟民接到的退稿多达280多万字,可他却从未想过放弃。“我从没奢望借助文学来改变命运,只想把它当成一盏明灯,照亮自己的平凡人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艰难的积累,从2007年开始,已默默耕耘20多个寒暑的尚伟民,终于迎来了他的收获季节。继《黑椹的别样人生》在2007年第五期《莽原》公开发表之后,一发而不可收。几年来,他相继在《莽原》、《山花》、《长江文艺》、《回族文学》、《雨花》、《当代小说》、《短篇小说》等刊物,发表了一大批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城市的月光》被评为河南省畅销书、获得省里的长篇小说精品工程优秀作品奖,并被选入农家书屋。另一部长篇小说《中原狐》,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普遍好评 ……

  儿子一出手好评如潮

  跟父亲相比,尚攀的文学路,则算得上是一帆风顺。

  1990年,尚攀出生时,尚伟民刚刚被借调到镇政府办公室工作。1999年,老爸考到省城当记者时,他正上小学。那时,尚伟民和当教师的爱人都怕儿子偏科,不仅没有着意培养他对写作的兴趣,甚至将家里的书柜都上了锁,不想让儿子过多地翻阅文学类书籍。尚攀说,小时候,他最差的一门课就是语文,最害怕的则是写作文。

  但是,家里毕竟有个爱写作的爸爸和爱看书的妈妈,一家人往饭桌边一坐,爸爸跟妈妈说得最多的,就是对小说创作的感悟。润物细无声。那时,做父母的似乎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家常话”已经影响到了儿子,文学的种子,已在小小少年的心田悄然生根。

  2009年冬,刚上大二的尚攀,在读过爸爸买回的奥尔罕·帕慕克的长篇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之后,惊奇之余,突然想尝试写点东西。几天之后,尚攀就拿出了自己的小说处女作《并肩而行》。可是,毕竟是第一次写小说,到底写得咋样,他自己也拿不准,所以,写过之后,就想找人给“把把脉”,就这样,老爸成了他的第一位读者。

  “说实话,我真没想到他会突然想起要写小说,所以,他刚拿给我看时,我还真没怎么当回事儿。”让尚伟民更没想到的是,看过之后,他不得不承认,“写得还可以”。

  几天之后,尚伟民到省文学院去办事,顺便带上了儿子的习作,想让文学院的老师们点拨一下。没想到,几位老师看过之后,不仅都说不错,甚至立即推荐给了大型文学刊物《莽原》。3天之后,《莽原》主编李静宜亲自打来电话,《并肩而行》已被留用,并且被排在了2010年的第一期。

  第一次写小说,就能公开发表,这让尚攀“找到了感觉”。收到300元稿费之后,他又倒贴几十块钱,请一拨同学大吃了一顿,并且暗下决心:“再写它几篇试试!”

  天资加勤勉,让尚攀的写作之路一直都很顺,不仅产量高,并且越写越好。在其后几年间,《莽原》、《山花》、《山东文学》、《青年文学》、《延河》等文学期刊频频刊发他的作品。长篇小说《随风而逝》、中篇小说《供体》和《青春破》、短篇小说《好友买卖》等,都受到了广泛好评。长篇小说《假如爱有天意》获现在读书网网络小说大赛人气奖,中篇小说《韧韧的烦恼生活》获河南省第九届“五四文艺奖”。2013年,他先是被选送到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研班深造,接着,又光荣地参加了第七届全国青创会……仿佛是一夜之间,小时候最怕写作文的尚攀,成了一颗被寄予厚望的“文坛新星”。

  写作让父子成了文友

  儿子的“横空出世”,让尚伟民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多了一份动力。

  尚伟民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惯用冷峻的笔调、独特的视角,在呈现现实的残酷与荒诞、人性的飘摇与挣扎的同时,传达人世的温暖与希望。尚攀的作品则带有强烈的叛逆和批判意识,追求语言的鲜明个性。父子俩创作风格迥异,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做文友。

  尚攀坦言,由于创作理念不同,他基本上不看爸爸的作品,但是,他的小说写成之后,却都要拿给爸爸看看。“刚开始时,我还以为,他是想让我替他把把关,所以,不仅提意见,有时还亲自动笔帮他改。如此几次过后,我才发现,我的意见,他大多都没采纳,不仅如此,有时候,他甚至会将我改动的地方再改回去。”尚伟民说,最初几次,他也感到纳闷,甚至还有些不快,后来,见儿子的坚持多半有他自己的道理,也就不再费心。“他再拿稿子给我看时,除了错别字和标点符号,我一般都不再动他的东西。”

  在父子俩的博客上,尚伟民称儿子为“小文友”,尚攀则管老爸叫“F大人”。作为父子,他们在生活中有长幼之分,在创作上,却都享有自己的自由空间,并且绝对平等……

  同入作协传“文坛佳话”

  父子俩都写小说,并且都公开发表和出版了大量作品,尚氏父子很快就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一些报刊和出版社的编辑,甚至刻意将父子俩的新作排在同一期发表,以此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尚伟民和儿子第一次“联袂登场”,是在2011年第11期的《山花》上。当时,《山花》看好尚攀的中篇新作,决定重点推出。编辑杨打铁给尚攀打电话时,获悉八月天是他老爸,就灵机一动,当即向尚伟民约起稿来。结果,就在那期刊物上,“小文友”的《供体》被放在“中篇精品”栏里,“F大人”的《一个乡村的夜晚》成了“精短篇”一栏的头题,父子俩都配了照片和简介,只是儿子排在了父亲前面。

  父子俩第二次“联袂”,是签约河南省文学院。2012年10月上旬,省文学院通知尚伟民,他已被定为签约作家。尚伟民非常激动,当即往家里打了个电话,想给爱人一个惊喜,没想到爱人竟告诉他说,尚攀也接到了签约通知。2012年10月30日,签约仪式在省文学院正式举行,“联袂登场”的尚家父子,成了整个仪式的最大亮点。

  2013年6月出版的“中原之星文库”,是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主抓的中原作家群建设工程之一、由省文学院策划实施、河南文艺出版社公开出版。“文库”收录了10位青年作家的力作,每人精选一本,八月天的《现实书》和尚攀的《青春破》同时入围。在随后召开的首发式暨青年作家研讨会上,尚氏父子作为“一种现象”,反复被评论家们提及……

  父子俩第四次“联袂”,就是这次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作为作家,无论成就大小,大都以成为中国作协的一员为荣。尚氏父子也不例外。2011年、2013年,尚伟民曾两次提交过入会申请,省作协也都同意推荐,但最终都没能获得批准。今年3月,有过两次失败经历的尚伟民第三次鼓起勇气提交了入会申请,并且鼓动“小文友”也填了一张《入会申请表》。让他多少有些意外的是,这一次似乎特别顺,结果,父子俩竟同时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惊喜之余,尚伟民忍不住跟“小文友”开起了玩笑:“怪不得我前两次都没通过,现在我总算找到原因了,原来,竟然是为了等你……”

  父子同时加入中国作协,这在中国作家协会的历史上,尚无先例。尚氏父子不仅受到了文学界的称赞,也激起了各路媒体的浓厚兴趣。

  可贵的是,置身于舆论关注的中心,无论是尚伟民还是尚攀,都显得非常清醒:“对作家而言,除了努力写作,争取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之外,其他都是虚的……”有鉴于此,我们可以预期,父子俩一定会越写越好,父子间的“文坛佳话”,也一定会越来越精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