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短篇小说的创作随感
(2012-05-06 04:59:28)
标签:
文学八月天八月天小说饥饿悲剧道德道德底线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苦涩的乡村记忆
——《饥饿》创作随感
因为挚爱乡村,所以对乡村多了一些挑剔。基于此,我小说中的乡村,便多了一些残酷与疼痛。《饥饿》,我想给人的感觉也是如此。这个令人发指的悲剧,曾经折磨了我二十多年。我无法想象,即使弱智的人,即使在蒙蔽中,儿子与母亲交媾之后明白的那一瞬间,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在著名的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在了解了弑父娶母的真相之后,俄狄浦斯自己刺瞎双眼,四处漂泊,母亲自杀身亡。而我二十年多年前听到的这个儿子与母亲交媾的故事,当事者却是麻木的,麻木到母亲与儿子都若无其事。这场恶作剧的导演者,一群以把美好毁灭给人看为乐的无聊人,拿饥饿做文章, 以两个窝窝头为道具,在诱骗了儿子与母亲交合之后,他们快意的笑声中竟没有丝毫的罪恶感。无疑,他们都是饥饿的,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这就是乡村悲剧,令人窒息,令人失语。
如何把这个令我耿耿于怀的故事写成小说,我思考了很久,一直无从下手。后来,研读刘恪老师的《现代小说技巧讲堂》,一段话让我茅塞顿开:“主题应该是一个小说的基本元素,也是一个核心词汇,自古希腊、罗马文学传统以来,也是一个强有力的词语……”(《现代小说技巧讲堂》268页第八讲意图与理念)。我找到了书写这个故事的核心词汇:饥饿。
毋庸讳言,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即使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饥饿都会一直困扰着人们。而乡村的饥饿,更令人震撼。饥饿的后果,我们难以想象。小说中,导演者精神的饥饿,导致了儿子与母亲交媾的恶果;儿子与母亲的交媾,产生了崔甦这个“结果”,哥哥的“儿子”与父亲的“弟弟”这种尴尬的身份,让他如何去面对?还有文婕,也就是“我”,精神的饥饿使之迷失,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与道德底线,等等。
当然,小说本身所涵盖的意图与理念,我是难以说清的。写作,很多时候是感性的,犹如一个人在夜幕下的乡村小路上游荡,不知道自己会走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