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挖掘人性深处的“狐性”
(2011-08-29 21:46:14)
标签:
八月天八月天小说骨髓的色彩人性狐性奴性文化 |
分类: 文学茶座 |
挖掘人性深处的“狐性”
□晓齐
刚读完《骨髓的色彩》,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苦辣酸甜都涌了出来。
我认为,这部《骨髓的色彩》,是八月天老师反映人的“狐性”的力作,主人公宋书恩的爷爷的那句话“用得着人家咱就是孙子”,就是这部作品的“灵魂”。
小说以出身贫寒、历经磨难、在高考前夕弃学流落他乡的宋书恩,通过个人奋斗从一个建筑工成为记者并升迁为处级干部的坎坷命运为主线,以人物交际的圈子及国人的复杂性格为背景,以粗犷而细腻的笔法,风趣冷峻的语言,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现了民族文化背景下主人公与命运抗争的坚韧与人性的复杂。贫穷与苦难,爱情与亲情,忠贞与背叛,卑鄙与良知贯穿全篇,感情饱满,跌宕起伏,犹如一个男人的史诗。
主人公宋书恩及其一家人的坎坷命运令人同情。儿时接连失去两位至亲。姐姐的不幸遭遇,妈妈的难产而亡,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深深的伤痛。他是一个坚强,董事的孩子,在那样艰苦困难的家庭环境中,通过努力考上了人人羡慕的县高中。应该说在高中的三年经历是宋书恩人生之中最美好,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如果不是醉酒事件,将会有一个别样的人生等待着他。可命运偏偏和他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因为醉酒让这个本可以成为人之骄子的理想破灭。而步入了前所未有的惊魂落魄,痛苦无助,背井离乡的打工生活。他是幸运的,在身无分文的时候,遇到了何大爷及女儿何玉凤,还有老四这些好人,让他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认识到人性的真善美。宋书恩扑在娘的坟前哭的一塌糊涂,他将集聚在心里的压抑,痛苦一并的发泄出来,催人泪下。人生所要承担的痛苦远远多于所获的得幸福。宋书恩怎能忘记在自己落魄的那段时光里,何玉凤点亮了心中的黑暗。她把自己的真爱,全心全意地呈献给自己。而自己就那么绝情地弃她而去,选择了吴金玲。自己害怕失去那份得来不易的工作,期望成为厂长的妹夫,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良心,还有人格和诚信,被自私和物欲所遮蔽。这是他永远的痛,是他一生的耻辱。一个为了自己背弃爱情的人,灵魂何以安宁?对于妻子吴金玲。婚后生活的短暂幸福后,自己对她的漠然成了破坏幸福生活的主要杀手——选择了她,心里却放不下何玉凤,因为自己内心的煎熬,让吴金玲成为自己的牺牲。而后来对她的不忠,更是不可饶恕的。
苦难多舛的命运,家族的熏陶和社会大气候的影响,让宋书恩秉承了中原人身上那种特有的智慧、狡黠、隐忍、侠义等“狐性”。为了改变生活现状,实现身份变化(农转非、转干)和职位升迁,无论是在学校、企业,还是媒体及官场,他做人低调、处处示弱,忍辱负重。在巨大的“场”面前,宋书恩被一点点“同化”,失去信仰,甘于堕落,吃喝嫖赌、送礼行贿、“叨菜”(以不正当手段获取钱财)、婚外恋等成为他的“家常便饭”。
宋书恩心里豁然开朗。爷爷点头哈腰的奴性模样,曾经是他内心的痛,意识中,他何尝不蔑视那没有尊严的奴性。但,自己骨子里,何尝不是充溢了这种奴性?自己三十多年的人生经历,正是这种奴性,在折磨、压迫、扭曲自己的灵魂。为什么不能做个真正的人呢?一段时间以来困扰他的心魔,就是自己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就做个普普通通的人,自然而洒脱,这就够了。宋书恩“握紧右拳,在自己眼前晃了晃,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读到这里,我仿佛身上也充满了力量。
宋书恩对自己不断地质疑与拷问。为什么自己如此没有定力,屡屡陷入一个个污泥之潭?也许有人会说是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影响了我们,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年轻不谙世事,也许有人会说是生活所迫,也许还会有人说我们缺乏理论与修养,在不断的质疑与拷问中,宋书恩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答案:自己之所以随波逐流,附炎趋势,就是因为缺失信仰!
小说中有一幕我印象特别深刻:宋书恩扑在娘的坟前哭的一塌糊涂,他将集聚在心里的压抑,痛苦一并的发泄出来,催人泪下。相信他的人生旅途才刚刚开始,美好的明天在等待着他。人生所要承担的痛苦远远多于所获的得幸福。
在经历了众多磨难与历练之后,一场史无前例的“非典”疫情改变了他的观念,宋书恩幡然醒悟,开始质疑自己过去追求的意义,并渴望纠正被扭曲的人格与灵魂,心中的块垒被自己消解,宋书恩心里变得异常轻松,晚上睡得特别安稳。梦里,他再次梦见了那只白狐。
读到最后,有些意犹未尽,总之,我很喜欢八月天老师的这部作品,也期盼着老师能创作更多精彩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