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与世界的
(2010-12-21 17:44:44)
标签:
八月天小说技巧中国小说民族的世界的文化 |
分类: 我看 |
近段最大的感受,是时间的飞快。眨眼间,又到年底。一年就这么匆匆而过,都做了些什么呢?想一想,真是有很多事情未能遂愿。
读小说时,总在想,这小说吸引我的是什么?语言,思想,气质,叙述情趣,还是故事?
于是我想到了一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有这句话,我又想到了当下的小说创作:很多作家都想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可谓挖空心思,处心积虑。后来我又发现了一个规律:真正流传后世的不朽经典,并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其深刻的思想和属于本民族的传统技巧。
什么是民族的?中华民族的小说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想不用我多说。融合一些国外经典的技巧,借鉴一些世界名著的艺术手法,对中国小说肯定是有益的。关键问题是,一些人把本民族的传统扔在一边,去刻意模仿国外的技巧和手法,追求外在形式的“先锋性”。到后来,弄得土不土洋不洋的,反而找不到小说的“北”了。
托尔斯泰在《莫泊桑文集》序中指出: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除了才华之外三个必备条件:1、作者对待事物正确的、即合乎道德的态度;2、叙述的晓畅或形式美,这是一回事;3、真诚,即艺术家对他所描写的事物的爱憎分明的真诚情感。
对这段话中提到的关于“形式美”,我的理解是,本民族公认的形式美,才是我们应该注意的。而不是照搬国外的形式。
记得贾平凹说过,为了表达深刻的思想,可以忽略形式(大意如此)。这当然有点极端。但从这个观点可以看出,表达深刻思想的对一部作品来说是多么重要。
我没有去过国外,但我可以想象(也许我这种想象是愚蠢的),很多国家肯定也像中国作家追捧外国作品一样追捧中国的《红楼梦》《水浒传》《聊斋志异》等作品,他们下苦功夫模仿出来的作品,也许因为欣赏习惯不一样而被本国读者视为垃圾,就像中国的作家模仿国外的作品不被中国大众接受一样尴尬。
说到这里,我想我已经说明白了。中国的小说,根在哪里,什么样子,所有的作者都应该清楚,并认真传承。当然,在传承中,作者可以融入一些新东西,但目的一定是让小说更加迷人,而不是晦涩难懂。
后一篇:新年随感(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