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使命
(2008-12-20 18:11:41)
标签:
八月天文学小说杂谈 |
分类: 文学茶座 |
写下这个标题,突然感觉自己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关于文学的话题,说来说去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自己知道就行了,或者说自己对文学怎么理解都行,不必要说三道四。但今天翻阅余华的作品,又有倾吐的欲望,就随便说吧,管他谁怎么想,管他谁看不看,只管说出来。
余华在《活着》的中文版自序中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可以说,这是作家的一个标准。
我非常喜欢和欣赏余华的作品,他的语言,他的叙述,他作品的结构,他对生活的感知与洞察,他作品的艺术境界,都让我着迷,让我折服。有人说,余华是喜欢川端康成的,受川端康成的影响比较大。这样的说法应该从余华的随笔看到,他对日本文化确实很着迷。但从他的小说来看,我认为他受福克纳、博尔赫斯和卡夫卡的影响更大。余华是喜欢福克纳的,他在《活着》的中文版自序中,把福克纳称作是“一生都在解决自我和现实的紧张关系”的成功作家。福克纳的成功,就是“找到了一条温和的途径,他描写中间状态的事物,同时包容了美好和丑恶,他将美国南方的现实放到了历史和人文精神之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现实,因为它连接了过去和将来。”
关于现实,余华如是说:一些不成功的作家也在描写现实,可是他们笔下的现实说穿了只是一个环境,是固定的、死去的现实。他们看不到认识怎样走过来的,也看不到怎样走去。当他们在描写斤斤计较的人物时,我们会感到作家本人也在斤斤计较。“这样的作家是在写实在的作品,而不是现实作品。”
余华认为,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的书写,按照这个标准,差距还很大很大,甚至怀疑自己的书写究竟有多少是内心写作?我想,反省这个问题,会对我的小说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