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性的多重性——评鱼禾散文集《摧眉》2

(2008-12-06 15:23:36)
标签:

摧眉

艺术

文学

八月天

杂谈

分类: 文学茶座
(接上篇)今天(12月6日)终于有时间坐下来继续写下去这篇评论。
温情与情趣
在鱼禾的很多文章里,除了那种惯有的凛冽与粗粝之外,都透着些许温情,更多的是对生活的热情与充满浪漫情调的趣味。一个女性作者的文中,透露温情与浪漫应该是必然的,但鱼禾的温情是被遮掩的。在《远逝的上窟春》中,那种被遮掩的温情从冷静的文字中跳出——“但是我真的,在思念上窟春。在风雨初歇的下午,这个古雅而带着蒙尘感的名字,从一本厚厚的县志里,与我邂逅相遇……” 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阴雨停止的下午,一个女性在静寂中掩卷沉思的意境,那种感觉,纵是铁血心肠也会被融化,那段文字跳入眼帘的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的骨头都是酥软的!
而更多的温情,是在她卷二“一步一生”中的文章,而那篇《我的宝贝》尤甚!母爱,是人性中最最伟大的情感。在那篇写女儿的文章中,鱼禾的母爱之情可谓表露得淋漓尽致。一个“宝贝”的称呼,让我们感觉那爱是飞流直下的喷薄。
“宜辰已经长大了。接她的时候,她从我手里把重的行李拿过去,拎了一站路。她说她不太想家。她说,从家里的窗口看见的夕阳,不如军训那天下午看见的好……”这段文字让我读得泪流满面。从细致入微的生活情境中,我看到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满足与无限的爱恋。女儿能把行李拎一站路,在她看来已经是长大的表现——而这种微小的变化,也只有母亲可以察觉得到。
“想想她十年前小猫一样蜷在我怀里睡觉的样子,竟有些隐隐约约的忧伤。在这个送她的日子,意识到已经不是她需要我,而是我更需要她。”母亲对女儿的爱,成为一种眷恋,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温情。在这一篇《我的宝贝》的6个小节里,细节被放大到极致,作者无时无刻都在宣泄着母爱与温情。这时候,我看到了她作为女人最动人的一面。
真实与遮掩
鱼禾的文字,最突出的感觉就是真实,真实得令人瞠目,那种敢于面对生活、面对矛盾的真实,有时候让人透不过气来。《2004年春天纪事-业务培训》中,她如此评价机关的礼仪:“礼仪本来是是交际之道,但是,机关里的虚套越来越复杂。弄到大肆铺陈,弄到酒肉排场淹了仪态,礼而不节,不仅俗气冲天,而且失去了对待天物的天良。……讲了也白讲。这个季节正是来来往往的季节。我仍然奉命做一些十分排场的接待。有具体目的的时候,那酒劝的,简直厚颜。”
在《出淤泥而染》中她写了自己这样一个细节:“一次与别人合作一项任务,作业完成后电话向上司汇报。当时一位朋友在,他饶有兴味地盯了我半天,说,看你,就快跟那些人一模一样了。那时我看着他,想知道他对我这样一副‘鄙人’模样是否轻看。看了一会,突然想起‘玉不琢,不成器’这句教训孩子的话,心里一阵悲伤。”
这种敢于揭露自己或是揭露社会的真实,在鱼禾的文字里随处可见。言辞之激烈,真实之极致,令虚伪之人汗颜。
而她的有些文字,则把生活本来面目给遮掩起来,让人读起来知道背后一定有故事,却又不知就里。这种遮掩是高明的,不但使文字有了张力,也过滤掉一些令人尴尬的东西。这种表达的好处,窃以为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遮掩隐私,二是可以尽情抒发和宣泄。
 从《事到如今是否让步》中可以看到这种遮掩起来的文字:“……那个推理中的结局平常得让人沮丧,我们才会想起那种种尝试是不是有过价值。……开始的时候,我们都是相信的。在认识路之前,我们胆子很大。当我们脑力体力还有使用价值的时候,总会有人给我们许诺。但是,那就像一个只需要单方签署的合同,它的效力,也取决于单方。可惜我们看不见。……”
我们可以深切地感觉到,在作者叙述的事件中,肯定有故事,但我们又看不到故事。这就是叙述策略。给文字戴上面具,过滤掉那些也许不堪入目也许不堪回首的生活原味,也使文字更加高雅。
向上与低落
人的情绪就像大海,有潮起,也有潮落。从鱼禾的文字里,当然也能看到她的潮起潮落。
她向上的文字,我们可以体会到澎湃的激情与阳光;她低沉的歌唱,也会让我们垂首落泪。
文学所表现的人性,越是矛盾越有魅力。每个人都是矛盾的,这是我们处在当今这个多元社会中很正常的状态。当然,文学最终需要传递的,还是让我们感动而向上的东西。这一点,鱼禾做到了。在她忧伤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希望;在她痛斥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责任;在她低落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坚强……
好的文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况我不才,更无法准确、具体地说出鱼禾散文的美妙。读后有感,随手记之,予以自慰,也是学习。
鱼禾的散文已经在全省乃至全国文坛引起广泛关注,她的创作是令人振奋的,肯定会越来越好。我们期待的,是不久的将来一个女散文大师!
再赘言一句,也是我认为的一点不足:作者在一些文字中对功利的向往或是追求,也许是积极向上的倾向,我保留自己的看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