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小说创作理论的一点体会

(2007-01-16 13:51:44)
分类: 心灵絮语
    近来,一直在啃小说创作理论和一些代表作品,真是不学不知道,学了方恨晚!
   自己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曾经写过很多篇小说,包括还有两部半长篇小说(一部没出版,一部写了一半,一部出版),还学习过很多文学理论,还是一个省级作协会员,而自己对小说的认识,简直就是一个小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在感性的指引下写作。
    以前,不知道文学故事与社会故事的区别,一直在津津有味地去叙述社会故事。自以为是小说了,其实只是文字上有了一点文学色彩,从文学的意义上来说,根本就没有深层的开掘。
    小说的故事、情节、结构等等,更是有着可循的规律。比如故事的母题问题。中国民间故事的母题共有50种,那么小说故事尽管千变万化,都超越不了这些个母题,像复仇型母题、寻找型母题、有情人终成眷属母题。
    再就是创作小说中如何把经典作品的血脉注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现在感到,我国一些优秀作品是从国外一些作品演绎来的。比如余华的《活着》,与何塞.塞拉的《帕斯瓜尔.杜阿斯特一家》何其相似:《活着》里的富贵老汉,伴随着老婆、孩子、女儿、外孙的死亡和自己一生的苦难;《帕斯瓜尔.杜阿斯特一家》里的帕斯瓜尔的一生,也是伴随着死亡和苦难,墓地里有他的父亲、弟弟、妻子、浪子和两个儿子,最后自己亲手杀死了母亲。阿来的《尘埃落定》,以一个傻子的视觉看世界,与《喧哗与骚动》又何其相似,这里边是一个白痴班吉的混乱眼光看世界。还有阎连科的《丁庄梦》,以死人的口吻叙述,与获得2006诺贝尔文学奖的《我的名字叫红》又是极其相似。当然,这些作品都很精彩,并不是一味地模仿,但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经典作品的血脉我们是可以拿来的。
    还有身体写作,以前总是以为就是眼下某些人鼓吹的性写作,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身体是一个载体,欲望的,政治的等等的载体。这是一个综合的多学科问题。
     小说结构的分类,也有诸多流派,我还是更认同埃德温.谬尔的结构观:情节小说、人物小说、戏剧小说和纪年小说。这也是一个便于操作的小说结构理论。
     现在明白了,以前是在黑暗中摸索,现在有了一盏灯。——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还是一个少走弯路的办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