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视野中的浚县泥咕咕(下)

(2006-08-01 16:40:27)

 浚县泥人,大概始于隋朝,历代民间艺人在继承秦汉泥陶艺术的基础上,结合泥咕咕泥塑的艺术特点,不断大胆尝试探索创新,在艺术形式上逐渐形成一种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体系。一是以王蓝田为代表的传统表现形式,在内容题材方面多为历史人物、瓦岗军英雄、戏剧脸谱,古典文学《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列国传》中的典型人物、拟人化的十二生肖等;在造型表现手法上高度概括简练,在艺术风格上有的朴拙浑厚,有的雄健、风趣盎然。如他捏制出的《西游记》系列人物中的唐僧、孙悟空、沙和尚、猪八戒,《水浒传》系列人物中的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黑旋风李逵等均根据不同人的性格特点,运用简练概括的表现手法,表现形式上“有密有疏”,“有高有低”,有变化,有夸张,大中见小,注重形象特征,神势、情趣的塑造,逗人喜爱。拟人化的《十二生肖》人物,可称为浚县泥咕咕人物类中的精品,造型丰满、浑厚、夸张,色彩描绘艳丽、明快。《戏剧脸谱》在泥塑中是一个传统题材,常以不同的色彩表现出不同性格的人物特征,如红色表示忠诚,黄色表示憨厚、耿直,黑色表示正直。浚县泥塑脸谱人物在黑色基调上根据不同性格特征搭配得很协调。泥塑不适应于细琢,在吸取泥咕咕造型特点的基础上,又注意到作品的装饰性、欣赏性和陈列的作用。二是以宋楷战为代表的富有思想性的青年民间艺人,他们思想活跃,放开手脚,摆脱传统,大胆尝试,主张自由创造,张扬个性。在内容方面,以揭示现代生活表现民俗风情为主题,在艺术形式上吸取汉代民陶之营养,运用简练概括大写意的笔法,抓住人物形象特征,大刀阔斧,概括简练,形态粗犷、豪放,从而塑造出一组组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神势的玩童和农民形象,如《卖瓜》、《理发》、《赶集》、《孩子王》、《歌唱家》等等。个个生动有趣,栩栩如生,打破了浚县传统泥咕咕中人物工整、面面俱到、着色一成不变的格局,从而赢得了民众的好评,为浚县民间泥玩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
    可以说,古老朴素、逗人喜爱的泥咕咕寄托了浚县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浚县泥咕咕产业化大有可为

浚县泥咕咕不仅仅是艺术,也是商品,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一个产业。不仅要求产品美观,还应该讲究经济效益。因此,发展泥咕咕产业,让这一民间艺术瑰宝流传下去,并从中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是许多关心浚县泥咕咕的共同心愿。

浚县泥咕咕现在还是以小手工作坊生产为主。农闲时节,全家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边制作、边说笑,气氛热烈,和泥、造型各司其职,技艺娴熟,制作出来的泥咕咕晾干透后,再进行烧制。原来在自家的小土窑烧制,现在一般都送到砖瓦窑代烧。一到那个时节,每家每户的窗台上、墙头上、灶台上,到处都摆满他们精心制作的泥咕咕。
    浚县泥咕咕一般有四种制作形式。一是模具制作,有扁头狮、小燕子、小丫鬟等;二是手工捏制,有小马、小猴、猪八戒;三是模子和手捏相结合,有骑马人等;四是在泥玩具身上加钢丝、弹簧,有活头马、活头狮子等。制做泥咕咕用的泥料和工具都非常简单,把黄胶泥挖回家,加水用木棍捶打几遍,和成泥巴,使其变得柔软细腻,如面团一般。工具是一根竹棍儿,削成一头粗一头尖,用以雕画泥玩具的鼻、眼、嘴和身上地花纹;再根据其形状,在不同地部位打眼通孔,可以用嘴能吹出不同的声音。

浚县泥咕咕最初只是一种家庭手工艺,农闲时作为家庭副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制作工艺上民间艺人不断尝试改进。有的农民已常年作为一种副业生产,为了适应于市场的大量需求,将各种动物造型先制作成泥模,而后烧焙成陶模,将泥土压印成型、施彩批量生产。在尺度上由原体积二、三寸只供儿童玩耍的泥咕咕,现已扩展到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成人玩赏,有的已进入到家庭装饰、陈列摆设行列之中。从而填补了浚县泥咕咕多年来只供儿童玩耍,不登大雅之堂的空白。
      
浚县泥咕咕经过市场的检验,一些平庸的作品逐渐被淘汰,具有创新意识,形成个人独特风格的作品已打开广阔的市场。如张希和的泥猴,王蓝田的泥马、泥鸡、泥虎,宋海文的鸡、猴、十二生肖,宋楷战的人物等。张希和、宋海文两位艺术家近年来还多次随我国民间艺术代表团出访美国、泰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进行艺术交流,作技艺表演,深得国内外艺术家的好评。泥咕咕在国内市场很受欢迎,北京、上海以及港、澳、台等地的爱好者慕名前来收购、收藏。还有很多泥咕咕作品已走出国门,远销美国、德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国。

目前,在浚县杨玘屯已发展个体泥塑生产业十几家,他们均有不同的生产经营门路,泥咕咕的制作已成为浚县杨玘屯的经济支柱产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风雪之旅
后一篇:出差在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