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计算分裂期和分裂间期的时间

(2012-01-03 09:52:26)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感悟

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长短不一。利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某种细胞一段时间后再移至普通培养基中培养,不同间隔时间取样,进行放射显影,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统计标记细胞的百分数。A:细胞核开始被标记;B:标记细胞开始进入分裂期;C:50%分裂期细胞被标记且在增加;D:50%分裂期细胞被标记且在减少;E:标记细胞第二次进入分裂期)。试回答:
http://sq.k12.com.cn/discuz/images/sunchina/attachimg.gif 
http://s1/middle/4911a023hb59602721e60&690


(1)该细胞分裂一次平均经历的时间为_________h。实验开始时细胞核中被标记的物质是_________,标记的时期是____________。

(2)皮肤癌细胞的细胞周期_________(大于、小于或等于)正常皮肤生发层细胞。
(3)当细胞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将可能有以下三种变化:①继续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②暂停分裂,但保留分裂能力;③停止分裂,分化成特定功能的细胞。以下几种特殊细胞的分裂属于哪一类型?(填序号)癌细胞_________;效应T细胞___________;
记忆B细胞_______。



答案
(1)22h    DNA   细胞分裂间期
(2)小于
(3)①  ③  

其中分裂间期经历时间约(     ) h,分裂期经历时间为(     ) h,
参考答案是:21和1
解这个题关键在于理解细胞分裂是不同的

A点表示:有些细胞已经完成S期,开始进入G2期了。

B点表示:最先完成S期的细胞,经过G2期了。G2=3小时。


 

C点表示:因为细胞分裂是不同步的,所以最先进入S期的细胞经过G2期,进入了M期,因为进入M期的细胞越来越多,所以比例越来越大。当达到50%时表示G2+1/2M=3。5小时,则M=1小时 EJ~


 

D点表示:最后进入S期的细胞,也经过了G2期,进入了M期,由于后面没有S期细胞了,所以比例越来越少。50%表示S+G2+1/2M=10。5小时


 

E点表示:最先的细胞已经开始进入第二次分裂了,G2+M+G1+S+G2=25小时,则该细胞的细胞周期是22小时,G1是11小时 ,S期是7小时,G2期是3小时,M期是1小时 。




http://s7/middle/4911a023hb5960cc51356&690

标记有丝分裂百分率法(percentage labeled mitoses,PLM)是一种常用的测定细胞周期时间的方法。其原理是对测定细胞进行脉冲标记、定时取材、利用放射自显影技术显示标记细胞,通过统计标记有丝分裂细胞百分数的办法来测定细胞周期。
  有关名词:
  TG1:G1期的持续时间
  TG2:G2期的持续时间
  TS:S期的持续时间
  TM:M期的持续时间
  TC:一个细胞周期的持续时间
  PLM:标记的有丝分裂细胞所占的比例
  TDR:胸腺嘧啶核苷,是DNA的特异前体,能被S期细胞摄入,而掺进DNA中。通常使用的是3H或者14C标记的TDR。
  测定原理(图13-2):
  ① 待测细胞经3H-TDR标记后,所有S期细胞均被标记。
  ② S期细胞经G2期才进入M期,所以一段时间内PLM=0。
  ③开始出现标记M期细胞时,表示处于S期最后阶段的细胞,已渡过G2期,所以从PLM=0到出现PLM的时间间隔为TG2。
  ④ S期细胞逐渐进入M期,PLM上升,到达到最高点的时候说明来自处于S最后阶段的细胞,已完成M,进入G1期。所以从开始出现M到PLM达到最高点(≈100%)的时间间隔就是TM。
  ⑤ 当PLM开始下降时,表明处于S期最初阶段的细胞也已进入M期,所以出现LM到PLM又开始下降的一段时间等于TS。
  ⑥ 从LM出现到下一次LM出现的时间间隔就等于TC,根据TC=TG1+TS+TG2+TM即可求出的TG1长度。
  事实上由于一个细胞群体中TC和各时相不尽相同,第一个峰常达不到100%,以后的峰会发生衰减,PLM不一定会下降到零,所以实际测量时,常以(TG2+1/2TM)-TG2的方式求出TM。

http://www.zjmedical.cn/Files/BeyondPic/2007-10/7/0710709522848804.jpg

图13-2 细胞周期各阶段的时间与PLM的关系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