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2020年高考作文预测:让制度为人性让步
(2019-12-11 19:28:33)
标签:
高考作文冠华作文教育满分作文作文预测 |
分类: 决战高考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陈小姐带着在BB车中熟睡的1岁大的孩子乘公交车,司机让陈小姐将BB车折叠放好,否则就多交1元的行李费。陈小姐表示,如果把车折叠起来会把孩子弄醒,而车上没有空座位,把小孩抱在手中乘车又很危险。她认为司机的要求非常不合理,坚决不交这1元钱,而司机则拒不开车。为了这1元钱,陈小姐与司机“对峙”数小时,其间陈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最后,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下,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
此事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反响,议论不一。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一、立意说明
它选取一则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新闻材料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写思想、写社会、写人生。为了是否应该交纳这1元的行李费,乘客与公交车司机对峙数小时,期间乘客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车上几十位乘客被迫转车。面对这一则新闻材料,我们应该怎样确立写作的观点呢?
总的来说,可以采用“因果推断”的方法进行。人的行为受思想的支配。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反之,有什么样的行为就反映了他有什么样的思想。我们把这作为立意的出发点,就有可能容易把握到材料的精神实质。
一般说来材料作文的审题角度不是唯一的,如果出现多个人物,每一个人物都可作为一个角度来审视,在审视时抓住他的行为与思想之间的关系。
第一,从乘客的角度。她认为公交公司的规定不合理,她有实际困难得不到及时的帮助而使她作出“对峙”,报警等一系列让人匪夷所思的举动,她这样做对不对呢?我们应该怎么看,从肯定她的角度可以这样立意:坚持原则,维护个人的利益。从批评她的角度则可以这样立意:不能因为一己私利而罔顾他人的利益。
第二,从司机的角度,他执行公司的规定本身没有错,但没有从实际出发灵活处理而造成这场原本可以避免的混乱,因而可以这样立意: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社会效益为先。应该有社会责任感,人与人之间应该发扬友爱互助的精神。
第三,从双方的关系来立意。如果交战双方都能本着互谅互让的态度来解决事端,这样的事或许就不会发生了。因此可以这样立意:人与人之间要有谦让的精神,要学会忍让,学会让步,学会礼让,学会体谅他人,为他人着想等等。
能选取上面的其中一个方面的立意来写都可以认为是切合题意的。
【例文】1
相互谦让
谦让,是人生前行的一张通行证;谦让,是幸福微笑的一包催化剂;谦让,是和谐相处的充要条件。如此,不怕半路被拦截,不怕伤心流泪,更不怕会有争吵。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贵在谦让。谦让是一种深厚的涵养,它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别人的境界,能陶冶人的情操,带给你心灵的恬淡与宁静。它不但可以改善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还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与升华。
如果陈小姐能谦让,如果司机能谦让,就不会出现争执与“对峙”这样由小而闹大的一件事,居然还出动警察,浪费了多少社会资源,是不是有点无聊,有点好笑?
曾经,在战国时,蔺相如的“完璧归赵”让他的身份地位攀高升,从一个“门客”而与廉颇“同列”。以至招来大将廉颇的不满,还企图羞辱蔺相如一番。而蔺相如却以礼谦让他,使廉颇终于负荆请罪,成就“将相和”的千古佳话,并合二人之力,保全了赵国。试想一下,假如两人互不相让,坚持针锋相对,后果又会怎样呢?大概为秦所灭了吧?!这种相互谦让的作风,多麽难能可贵啊!
可见,谦让是一种豁达的挚爱,就如一弘清泉浇灭艾怨嫉妒之火。可以化冲突为详和,化干戈为玉帛。谦让又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别人冲撞了你,内心也会感到不安。你以谦让待人,自然会得到别人的理解与拥戴。不管是家人,老师或是朋友、同学,相处之间应该谦让有礼,和谐社会的构建,不都是需要以此来保证吗?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需要谦让。
如果中国牢牢记住日本的罪恶,我们的世界还能如此的和平吗?恐怕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吧?!因为中国懂得谦让,在如今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的氛围下,只有相互谦让才能获得更大更快的发展,毕竟,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多着呢!
然而,谦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软弱可欺,并不是面对委屈、误解、甚至凌辱无动于衷。是指在不伤害别人或危及社会的情况下,作出的合理让步,对于没有道理,存在伤害的对峙,我们是不应该谦让,应当肯定的坚持。就如肯定坚持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一样,不管国际的反华势力多猖獗,也不管岛内台独分子的叫嚣声有多高,中国至终坚持,绝不退让,台湾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是毋容置疑不能更改的事实。
人生的旅途总有坎坎坷坷,带上“谦让”,总能找到避风港。
人生的小路总有弯弯曲曲,握住“谦让”,总能披荆斩棘,看到胜利。
相互谦让,让社会更和谐,世界更和平。
点评:虽然立意没有过人之处,贵在符合材料的旨意。在切合题意的基础上展开论述,分析紧扣中心,举例紧扣中心,思路清晰也比较开阔,能辩证的分析,显示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语言表达也畅达,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考场文章。
【例文】2
让制度为人性让步
也许她可以弄醒孩子,只为了折好小车;也许她可以多交一元钱,避免一场争吵,换来整车人的方便;也许她可以下车,为一车人留一个失望的背影……但她坚持了,面对这种为了坚持制度而坚持制度的不合理要求,她做出了人性的呼唤。
如果司机的做法正确,我们是否应该在交通法上加上这么一条:乘车的婴儿所睡的小车应缴纳行李费,如果婴儿身下的小车比婴儿还要重要的话。那到底是人乘车还是行李乘车呢?我想无论哪一种合理的制度,都应该多一些这样的考虑;在每一种制度里,都应有对人性退让的空间;每一种制度,都有其不足之处需要填补。
在美国,一名州长曾经由"非法"接受了两美元而被控诉贪污。无独有偶,美国某州在路旁的椰树偶然落下椰子击伤行人,该州州长竟然也被告上法庭。某国一名老妇人因家居处需修建铁路,这位年纪老迈、身体虚弱的孤独老人向庄严的伟大祖国发出申诉,没有后台,没有金钱,这件案子竟然在最高法院判以老妇胜诉!这样的例子读起来触目惊心,似乎极其不合理,想必卫道士们必是群起而攻之,但是诸位请回想文革期间手握宪法的刘少奇主席的话:"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你们没有权利这么对我!"
是的,每个人的权利都是平等的,权力或者利益的大小不以国家大小、民众人数来衡量。权利本身就包括对人性的肯定。苏联的小孩、妇女在只有一颗土豆充饥的时候,在冰天雪地中建筑防御工事,为了国家牺牲了自己的利益,我们是否可以说:"这是余粮收集制的要求,人性不予考虑。"当大清洗行动为了国家安全而将无数冤魂送上天堂时,我们是否可以说:"为了国家,人死得其所,无人需要流泪!"当制度贴上国家、集体的标签,是否就可以到处驱使人性呢?不!制度与人性相悖,那只是说明制度应该予以改进。
也许文中少妇的做法偏激,但是每一种变革本身都是首先饱受争议,最终到达和谐的。她只是在敲响警钟,让这种意识在人们心中扎根:让制度为人性让步。
作文点评
文章立意鲜明、深刻。从批评司机刻板地照章办事入手,进而引申到当制度和人性发生矛盾时,应该"让制度为人性让步",入木三分,直达底里,有振聋发聩的效果。材料丰富,句式灵活,语言有气势。第三节用了四个例子,试图说明制度应该为人性让步,但分析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