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备考2020年高考】最新“哲理思辩类”高考作文押题立意解析

(2019-08-01 14:37:17)
标签:

高考作文

冠华作文

满分作文

作文点评

作文预测

分类: 作文辅导
【导练命题一】  生活热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自2016年开始,依附于科技的发展,抖音进入了千家万户。抖音在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又让许多人整日沉溺其中,不可自拔,以致耽误了工作和学习。
对于这种现象,你有怎样的认识?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立意點拨】

这是观点类材料作文。考生面对的是复杂矛盾的现象,即抖音在便利大众的同时,又贻误众生。此题隐含着潜在的判断性。写作时,观点要鲜明,要么肯定,要么否定,要么辩证看待。

1.从综合角度立意:

科技只是手段,生活只是场景,自己才是人生的主宰。抖音作为高科技的产物,无论是造福人类还是流弊无穷,从中折射出的都是人类的内心。坚守内心底线,追求适度之美,方能带来和谐。

2.从分析抖音角度立意:

科技进步的贡献与破坏。依附于科技的发展,抖音进入了千家万户。一方面,它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广受欢迎;另一方面,抖音上的内容五花八门,甚至充满低级趣味,为人们所诟病。大众应该扬其多彩身姿,去其低俗之态,做到繁华不染,粗粝能甘。在纷华中谨防粗粝之患,在粗粝中追求纷华之境。只有这样,抖音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3.从抖音用户角度立意:

科技面前,我们何为? 科技的进步带了来抖音的流行,它虽方便了生活,但也时而迷惑大众。科技与道德、人文、伦理形成了剧烈的冲突。由此,我们应深思:科技面前,我们应有何作为?

4.抖音事件,谁负责?

抖音着实红火,深受欢迎的同时,又因为上传门槛低,审核力度弱,用户鱼龙混杂,以致出现低俗、炒作等现象,要出名不要脸等负面标签一度都是人们心里的抖音关键词。在许多抖音事件中,从理性旁观的角度来看,最应该问责的就是抖音作为视频平台的监管问题。为了加强对用户年龄层的控制,尽量减少不良信息对孩子的毒害,抖音势必要提高准入门槛。此外,相关部门要严加注意对视频的审核。

【素材金库】

素材一:首例无人驾驶汽车撞人致死事故,我们应如何面对?

无人驾驶汽车是一种智能汽车,也被称为轮式移动机器人,主要是依靠汽车内的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了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在可行性和实用化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展。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无人驾驶汽车进行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在1992年成功研制出属于中国的第一辆无人驾驶汽车。

然而,美国的Uber公司在一次无人驾驶汽车的路测中,无人驾驶汽车撞死了一名横穿马路的路人。但是相关部门却认为Uber公司无刑事责任,只有当时在车上的安全员需要进一步调查。

【素材化用】面对这样一个沉默而看不见的司机,你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彻底信任无人驾驶技术,相信技术远比人类更靠谱;要么就对这项技术苛责到底,绝不允许存在一点点的事故率。因为对用户来说,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风险,如果这部分风险的掌控权不在自己或者同类手中,其导致的后果将难以为用户所承受。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无人驾驶还需要技术之外的解决方案,包括呼吁无人驾驶的专门立法和更多的普及措施,以此来与人类对风险的规避天性斗争。

素材二:毫无违和感的“换脸”,引发争议

最近,一段“换脸”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一位名为“换脸哥”的B 站用户利用AI 技术,将朱茵在《射雕英雄传》中扮演的“黄蓉”形象,换成了另外一位女演员的脸。虽然是“移花接木”,但不少看过视频的网友都纷纷感叹,竟然“毫无违和感”。“过于真实”的“换脸”操作,引发关注也引来争议。利用AI 技术进行“换脸”,其实并非今时今日才有,在国外也很流行。

在此之前,有国外网友就利用人工智能深度换脸技术,将不少好莱坞女明星“改头换面”,甚至将此技术用于制作虚假视频,引发了诸多争议。也正因此,这项技术曾遭全网封禁。如今,AI“换脸”技术借助《射雕英雄传》小视频走进中国网友的视线,让人既惊叹于新技术之发展,也引发如潮之争论。虽然目前视频制作者已做出回应,“制作主要用于技术交流,并无盈利行为”,并下架了视频,但一次偶然的“技术交流”却引发舆论风暴,足可见“偶然”背后的复杂、技术背后的隐忧。

【素材化用】由于多种应用场景的存在,AI“换脸”技术的发展似乎是难以逆转的。只是,当技术成熟的时间到来,它究竟是会为我们所用,还是我们会为其所伤?技术从来都是双刃剑。让技术进步真正成为我们的铠甲,而非软肋,还需要更健全的、与时俱进的规则与法律的保护。“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新技术的出现,不断冲击着我们的法律观、道德感,提高应对能力,在可能到来的风险面前做好准备,才能让新技术始终行驶在正确的轨道里,不会冲出道德、法律的“篱笆”。

【学生范文】

好时代  坏时代

孙嘉琪

轻点手指,展示美好才艺,分享多彩生活,抖音给我们提供了全民互动的平台。这是最好的时代。滑动屏幕,沉迷于搞笑视频,也让恶语污秽了心灵,抖音扭曲了我们温馨的生活。这是最坏的时代。抖音本为娱乐人们,却因人们失掉了度而翻覆了局。面对这种纷扰,人们唯有合理利用,方能使高科技服务自身,进而推动时代走向美好的未来。

抖音是智慧的融渠,架起了交流与分享的桥梁。古有圣人亲临传道解惑,今有古稀教授在抖音上研读诗词,获粉无数;更有才华横溢者讲解高数、纠正英文发音,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当一种情感与另一种情感交融,那是心灵的共鸣;当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呼应,那是精神的契合。抖音,让智慧的思想碰撞出火花,让平凡的生活多姿多彩。这是高科技一手雕刻的最好时代。

然而,凡事皆有度。当人们沉迷于抖音之时,事物便偏离了本来的方向。那些摆拍搞笑视频,会让沉迷于其间的我们变得肤浅、麻木甚至愚钝,最后只剩无处安放的灵魂的躯壳。在抖音的花花大世界里,我们迷失自我,为追求精神上的快感而丢弃了现阶段我们需要的脚踏实地,并陷入了虚无、浮躁的沼泽。

抖音带来智慧与美好,也带来虚荣与麻木。这看似矛盾重重,无可解救,然而剥茧抽丝,便赫然发现“度”的过与不及是一切的根源。所谓“过犹不及”,使用抖音就像烧瓷,过长时间熏烤的瓷器是脆弱的,所以,过度利用抖音也是有危害的。只有合适的火候才能烧出光滑洁净的瓷器精品,也只有恰当适度地利用抖音,它才能为生活增添绚烂的光彩。

狄更斯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世界繁杂,所有事物都具有双面,正如抖音,能方便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在忙碌中稍享世间趣事,但凡事有度,“乱花渐欲迷人眼”,沉迷于其间,会乱人心志。当下,只有合理利用抖音,挣脱生活的枷锁,才能让人们在这时代一路高歌前行。

评点:此文是较为出色的思辨文章。立意上,从抖音现象上升到对时代的思考,这是此文最耐人咀嚼的闪光点。逻辑上,在辩证思考中,先说抖音的优点,进而提出抖音的缺点,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适度之美。还有,本文语言也很值得称道,深刻的思想在诗意的文字下,愈加迷人。

【导练命题二】  成长感悟

【押题导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中生正处于丰富的人生成长阶段。其间,既有奋斗后的成功,也时有意料不到的失败。成功固然带来欢欣,但也容易让我们沉溺于喜悦之中,忘乎所以;失败固然带来痛苦,却可能让我们尽快认清自我,奋勇前行。
对于这种现象,你有怎样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立意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对成长的一种理性审视。“成长”背景是写作的预设环境,让学生有话可说。喜悦中暗含危机,失败时蕴有希望,辩证关系是写作的重心;单一的写作思维,如成功或失败,喜悦或痛苦,都是不恰当的。从这个角度看,本文的限定性很强,且对思辨能力要求较高。

生活的态度:悲喜随缘。青春路上,风雨时至;欢歌笑语,时有诗意。大家虽只愿喜悦常在,但不应躲避痛苦。

痛苦中的人生诗意。人生的一切变化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我们既要在光明中微笑,也要在阴影里努力前行,保持希望。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世界上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成长的真諦:经历为美。悲欢之际,繁华自至。悲喜交至而来,人生自然厚重。于悲喜中,我们体察人情,窥视世态。于悲喜之际,我们反思自我,丰盈人生。生活多复杂,悲喜常相伴,悟到生活的纷繁,认识到喜悦与痛苦的自然流转,人生之繁华便会悄然降临。

【素材金库】

素材一:孙少平——平凡人生中的不平凡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是一个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青年。生在农村,学习环境相当艰苦,他忍饥挨冻,但始终不放弃。高中毕业后,他在家帮助哥哥务农养家。在家庭富足时,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到外面开开眼界”,他毅然舍去家中的轻松生活,孤身一人,来到陌生的黄原县,以打工为生,过着漂泊不定的日子。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了铜城大亚湾煤矿。之后,为了救助矿工,他遭遇矿难而毁容。在养伤期间,他自我反思,战胜自我,接受毁容的事实,并且理智地拒绝了与他亲如兄妹的少女金秀的爱情,至此,他的心理和性格进一步成熟。最后,他放弃了留在省城的机会,毅然回到了矿区。

【素材化用】他是坚强不屈的奋斗者、热情向上的生活者,也是理想主义的化身,从孙少平身上,我们看到了平凡的人创造的不平庸的人生。他的宽厚无私、自强不息、坚忍顽强,是青年人该有的精神品质。只有这样,在平凡的世界中,才能诞生不平凡的人。

素材二:曼德拉——从27年困厄生活到公认的“全球总统”

曼德拉在任职总统前,是一名积极的反种族隔离人士。在1962年8月起,曼德拉开始了他长达27年的监狱生涯。起初,曼德拉被关押在比勒陀利亚地方监狱。在那里,曼德拉为了争取自身利益而遭到单独关押,关押时间一日长达23个小时,每天只有上午和下午各半个小时的活动时间。在单独关押室中没有自然光线,没有任何书写物品,与外部隔绝。1964年6月,曼德拉被转移到罗本岛上。在岛上,曼德拉希望监狱方面同意他在监狱的院子里开辟一块菜地,监狱方面多次拒绝后,最终还是同意了曼德拉的要求。在岛上,曼德拉依然坚持着身体锻炼。1982年,曼德拉被转移到波尔斯摩尔监狱。他在这里也开辟了一片菜园,并且种了将近900株植物。

1990年出狱后,在推动多元族群民主的过渡期,曼德拉挺身而出领导南非。他受到了来自各界的赞许,包括从前的反对者。他在40年间获得了超过一百项奖项,其中最显著的便是199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2004年,他被选为最伟大的南非人。

【素材化用】人生路上,苦难与幸福虽然相互转化,但需要有机条件。挫折痛苦面前,只有坚持梦想,执着追求,才能最终破茧成蝶。27年的铁窗生涯,没有磨灭曼德拉最初的梦想,那块碧绿的菜园是他的希望,近900株植物是他的寄托,坚持锻炼是他对梦想坚守的基本要求,他明白:只要生命存在,一切皆有可能;只有坚守不懈,梦想才会花开。

素材三:雷楚年——从英雄到罪犯

雷楚年,“汶川抗震小英雄”,在汶川地震中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入选“感动中国人物”。

然而,在荣耀面前,他开始自我膨胀,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变化。他觉得上学没意思,便经常逃课。出去旅游,他经常在买了经济舱的机票后,再偷偷换成头等舱。而由于生活奢侈,月花销万元以上,故其十分缺钱。由于“名声在外”,雷楚年便吹嘘自己有“关系”,以帮人当空姐、进重点中学、买驾照等为名诈骗包括女友在内的21人共74万元。

【素材化用】梯子只能一格一格地爬,不能从第一格跳到最高一层。荣誉加身,英雄人物尝到名誉变现的甜头,容易被娇惯,“一不小心”便会变坏。以雷楚年为例,他走到哪儿都是英雄,故而最终迷失了自己。

【导练命题三】  纷然社会

【押题导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9年网络兴起了“夸夸群”。所谓“夸夸群”,顾名思义就是对人进行各种各样全方位的夸奖,被夸者进入这种群体,会受到漫天飞舞的赞美。在夸夸的过程中,不仅被夸者可以释放压力,夸人者也能在夸人中获得一种酣畅淋漓的满足。这种形式迅速蹿红网络,甚至一些电商平台推出了有偿的夸夸服务。有人认为,这种正向激励正是我们文化所缺少的,有利于培养自信,释放压力;也有人质疑这种特别浮夸、上纲上线的赞美能否真正发挥培养自信的作用。
对于这种现象,你有怎样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立意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社会新事物、新现象的思考能力。在崇尚谦虚低调的中国社会中,只高调表扬而不负面评价的“夸夸群”在有些方面确实传达了正能量,有助于人们释放内心的压抑,找到生活的亮点,培养自信。但是凡事皆有其分寸,如果“夸夸群”泛滥,甚至出现有偿服务,这种上纲上线的表扬和夸赞将变得没有意义,并可能让人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甚至成为一种恶俗。

1.夸赞有助于培养自信。我国自古就强调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满招损,谦受益等良好思想,长期以来,学生往往隐藏自我,缺乏个性和自信,而“夸夸群”这种以夸赞和表扬为主的网络现象,是对传统的一次逆反,它肯定了个体的存在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传递了正能量。

2.自信固然好,但离不了脚踏实地的积聚。自信来源于实力,来源于脚踏实地的努力奋斗,一味追求被夸赞和表扬,容易让人忽略真实现状,不能正视现实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网络上不辨是非、不分好歹的“夸夸群”,并不能真正帮助人们培养自信,释放压力。

3.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有些事物能够带来正面效果,带来益处,给人帮助,但是事物皆有一个峰值,在峰值尚未到达之时,效果往往是好的,一旦突破峰值就会朝坏的方面发展。“夸夸群”在某些方面会帮人释放压力,带来自信,但是,一旦过分依赖“夸夸群”,事情就会变质。

4.虚荣,始于夸夸。人贵有自知之明,但生活与他人常常让我们失去自我,滑入虚荣。攀比的心理,自傲的劣性,都是自我心灵扭曲的根源,“夸夸群”的出现对这种虚荣心理可能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素材金库】

素材一:拿破仑·希尔的助人之道

有一次,一名因破产而意志消沉的經理希望获得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的帮助。拿破仑·希尔让他站在厚窗帘的前面,并告诉他:“你将看到这世上唯一能使你重获信心并且克服困境的人。”藏在窗帘底下的其实是一面镜子,因此,当拿破仑·希尔将这块窗帘揭开,出现在经理面前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 经理用手摸摸自己长满胡须的脸孔,对着镜子里的人从头到脚打量了几分钟,陷入了沉思,过一会儿,他便向拿破仑·希尔道谢,而后离去。

几个月后,经理再度现身在拿破仑·希尔面前,但他已非当时意兴阑珊的失意者,而是从头到脚打扮一新,看起来精神焕发、信心十足。他告诉拿破仑·希尔,“那一天我离开你的办公室时还只是一个流浪汉。我对着镜子找到了自信。现在我找到了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我确信自己从前的成功肯定还会降临”。

【素材化用】自信来源于自我反省。当我们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的时候,我们更应思考材料中意志消沉的经理的人生蜕变经历。而这时,我们便会明白成功来源于自信,只有自己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素材二 :卓别林的成长轶事

卓别林小的时候,有一年圣诞节,学校组织合唱团,但卓别林却落选了,他很沮丧。后来,卓别林在班上背诵了一段喜剧歌词,博得了大家的喝彩。老师说:“虽然你唱得不好,但你的表演很有幽默天分。”再后来,年轻的卓别林获得了一个去美国演出的机会。然而,这次演出没有引起任何反响。但美国《剧艺报》在谈到卓别林时说:“那个剧团里至少有一个能逗笑的英国人,他总有一天会让美国人倾倒的。”多年后,卓别林终于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家。卓别林的成功,除了天赋和勤奋,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和最关键的时刻,他还受到了赞美和肯定。

【素材化用】适当的赞扬和鼓励确实有利于人们认清自我,增强自信。著名表演艺术家卓别林的人生成长就是一个例证。在卓别林的成功路上,坎坷和阴影不时而至,可贵的是,老师的鼓励 ,美国《剧艺报》的不吝赞赏,都给卓别林带来了莫大的自信,也帮助他走出阴影,走向成功。

素材三:皇帝的新装

一位奢侈而愚蠢的国王每天只顾着换衣服。一天,王国里来了两个骗子, 骗子们声称可以制作出一件神奇的衣服,这件衣服只有圣贤才能看见,愚人看不见。

骗子索要了大量财宝,并不断声称这件衣服多么华贵以及绚丽夺目。被派去的官员都看不见这件衣服,然而为了掩盖自己的“愚昧”,他们都说自己能看见这件衣服,并赞扬这件衣服的华贵,国王也如此认为。最后他穿着这件看不见的“衣服”上街游行,被一名儿童说破:“他什么也没穿啊!”

【素材化用】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这是人性中的缺点,我们要做的是将其正视并改正,而不是试图遮掩,盲目地信奉他人的胡编乱造。 “他什么也没穿啊”,这句话不仅是对皇帝的新装的揭示,也是对因沉溺于虚荣而没有自知之明的人的莫大讽刺。

【导练命题四】  名人心语

【押题导练】

【导练命题五】  人生感悟

【押题导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苏轼寓居惠州嘉佑寺的时候,纵步松风亭下,走得非常累,便想要到山顶的松风亭休息,但眼下离松风亭还有很远的距离。行走之中,他突然顿悟,休息干吗非要到松风亭,哪里不能休息呢?于是,他得到了解脱。有人认为,每个人有时都会被一些执念束缚,一旦解放思想,就会豁然开朗;但也有人说苏轼的故事含有消极的成分。对此你有何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立意点拨】

苏轼是北宋的大文豪,他这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具有较为深刻的内涵,也有一定的禅宗“破我执”的意味。对学生来说,这则材料是语文教材中苏轼旷达开朗形象的写照,可以联系语文课文中苏轼的诗词文章阐述苏轼的旷达,也可以联系生活与历史,以解放思想立意。我们还可以从反面角度看问题,即从应该咬定青山不放松,树立目标坚持到底的方向立意。

1.解放思想,让生命豁然开朗。在生活中,人们往往被许多观念束缚着行动和思考,影响着生活,比如“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影响着很多家长,于是他们强迫孩子参加许许多多的培训班。在历史上,“解放思想”是我党优良的思想传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大思想成果。

2.身在逆境,乐观旷达。以苏轼为例,阐释旷达的生活态度。苏轼一生屡遭贬谪,甚至远到海南岛,但苏轼仍以旷达的生活态度,不断突围,超越自己,超越荣辱。这样的例子不乏其人,比如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咬定青山不放松,树立目标要坚持到底。反向立意,树立目标就应该坚持到底。苏轼的解放思想是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带有阿Q精神胜利法的意味。如果事事这样,处处这样,我们将会一事无成。

【素材金库】

素材一:一生襟怀数苏轼

惠州、黄州、儋州,都是苏东坡的流放之地。而黄州这座山环水绕的荒地在他的笔下却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多石崎岖的坡路被写成“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岭南路远,古人莫不视为畏途。韩愈被贬潮州,柳宗元被贬柳州,作诗多为凄苦之音,然而当四十岁被贬至惠州时,苏东坡却作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能从被流放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以幽默的笔调化解之,表现了他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脱,其乐观精神可见一斑。“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苏轼从儋州遇赦北归时所作,诗中流露出战胜黑暗的自豪心情和宠辱不惊的阔大胸怀,气势雄放。

【素材化用】人生的坎坷,成就了苏轼的旷达,仕途上的失意,成就了一代文豪。顿悟之下,人生多绚烂。

素材二:刘禹锡玄都观赏桃花题诗

唐宪宗年间,长安玄都观里广植桃樹。有一年,归京的刘禹锡前往看桃花,触景生情,写了一首《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唐人有春天看花的风俗,但唯独重牡丹,虽然也看桃花,但在观念中始终认为桃花的花品不高。刘禹锡在诗中表达了对桃花的轻蔑,并以桃花喻权贵,讽刺他们是在排挤走自己的情况下才被提拔起来的。这首诗,触怒了权贵,乃至唐宪宗。于是,刘禹锡再度被贬去了偏僻的连州。

14 年后,刘禹锡取道洛阳,复回长安,再度入朝为官。不久,刘禹锡又作了一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此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他的不屈与乐观。

【素材化用】诗人刘禹锡题写玄都观桃花的故事让人拍案叫绝。两次被贬,初心不改,坚持正义,多年如初。所谓“前度刘郎今又来”确实够骨气,他这种随时迎接斗争的勇气,这种不向恶势力妥协、蔑视权贵的精神,一直为后人所敬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