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树碑习俗
(2024-12-25 08:03:33)
标签:
文化 |
苗族树碑习俗
达汉吉
一
树碑,是后人纪念先辈、铭记恩情、激励子孙的一种方式。聚居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境内的苗族群众,自古就有树碑的习俗。
石碑分为两种,即平碑和雕碑。平碑选用一块大小适中、平整光滑的辉绿岩,上面刻着“先考某公讳某某之墓”或“先妣某氏讳某某之墓”,没有前缀,也没有时间和署名。苗族在迁徙途中或处于动乱年代,常以平碑方式纪念先人,目的是方便将来寻找。雕碑由碑文、碑檐、碑柱、碑底四大部分组成。碑文刻有先人生卒时间、主要功德、姓名及称谓、后人姓名及树碑时间,其中男性功德以社会贡献为主,女性功德以勤俭贤良为主。碑檐多为瓦檐,朴素大方、祥和平安。碑柱以龙凤为主,象征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碑底厚实,能够承载整个墓碑的重量。
制作平碑,一般需要几个月,作为酬劳,一般三到五担谷子;制作雕碑就不同了,从凿开石材到打平磨光,再到精雕细琢,没有三、五年时间,是制作不出来的,所以酬劳极高,少则一头年猪,多则一头公牛,一个家庭难以承担,需要整个兄弟或整个宗族一起筹资。
二
父母亲去世以后,儿子们最迫切的任务,是为其树碑。
作为长子,要备些酒菜,带个红包,到石匠家里。三杯之后,说明来意。因为工程浩大,石匠一般不会马上同意。再三请求,并递上红包之后,石匠见盛情难却,才算答应下来:“好吧,让我先找找,看有没有合适的石材,几天以后再告诉你消息。”
其实,问题的核心不是有没有石材,而是来者的前辈是不是值得树碑,如果调查以后,证实其前辈名声好、有贡献,石匠就会正式通知,明确制作时间和要求;如果其前辈名声不好,或前辈的子孙不孝,石匠就会以没有合适石材为名,推脱此事,并退回红包。
石匠在制作雕碑的时候,心里有一杆称。如果逝者是寨老级人物或民族英雄,石匠会按照最高规格来制作,雕刻出来的龙会舞、凤会飞,栩栩如生;如果只是普通百姓,石匠雕刻出来的龙凤多是伏状,有其形、无动感。如果有人问起,石匠会说:“石材硬度不够,过于细刻,容易暴裂,有损声望。”
碑文的内容十分讲究。有些人不自量力,把前辈吹过头,这时石匠就会善意地提醒:“文字不宜太多,评价不宜太虚,据实为好,村民自有定论。”而有些著名寨老或民族英雄的后人比较谨慎低调,惜字如金,这时,石匠就会带着钦佩,把碑文刻得深厚、立体,从中显出高贵、典雅。
三
苗族树碑时间非常讲究。
方向决定年份。坐北朝南与坐南朝北、坐西朝东与坐东朝西,是两个相反的方向,需要选取有利的年份。
生卒时间决定吉日良辰。确定年份以后,根据逝者生卒时间,推算树碑的最佳时间。一般情况下,每年都有一个最佳时间和一个普通时间。最佳时间准确到小时,普通时间只讲具体日子,由主家视情确定。
到了最佳时辰,由祭师主持树碑仪式。先是歌颂逝者功德,以激励后人,所谓盖棺定论、树碑立传;后是请神驱鬼,让出吉地;最后是逐件安装,培土固基。安装完毕,祭师提着大红公鸡,绕坟墓一圈,用鸡血祭祀神灵,祈求庇护和安宁。
仪式结束,众人围着坟墓,手举香柱,虔诚叩拜。
四
树碑仪式结束以后,苗家人照例是要庆祝的。
庆祝分为牛宴和猪宴两种。牛宴是最高礼仪,苗家人制作牛百宝,请来舅爷和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猪宴是隆重仪式,像过年一样,制作十二大碗,真诚地款待客人。
作为报酬,主家一般送祭师一个猪头、一两六钱(值人民币136元)、一袋大米;作为酬劳,主家一般派出男女青年,挑着禾把,高高兴兴地送到石匠家里,当面致谢。
作为亲朋好友,或挑禾把,或带银两,前来祝贺。送来的礼物越多,越显示主家的社会地位和族际影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