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古耄之礼

标签:
情感分享 |
苗族古耄之礼
——纪念何刚先生
达汉吉
一
甲辰年农历二月廿三日早上,表弟吴兴华打来电话,问我是否参加何刚先生追悼会。这噩耗,打乱了我的思绪,一时陷入无限的悲痛中。
认识先生,是丁卯年十一月初六。1987年12月26日傍晚,在邕苗族同胞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一年一度的苗族传统佳节——苗年节。苗族作家、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梁彬,穿着苗族节日盛装,吹起苗族迎亲芦笙,在南宁市星湖路金芦笙酒家热烈地欢迎36位来自广西、贵州、湖南、海南、云南等省(区)的苗族同胞。
参加南宁首届苗年节的融水籍苗族同胞,有何刚、蒙玉祝、吴家明、戴进权、何炳兴、何全荣、石琴仙等。先生抵达时,我刚好站在门口。只见先生穿着一身蓝色迪卡中山装,头发黑亮,眉清目秀,精神抖擞,脸上带着微笑,用一口纯正的林洞苗语亲切地问:“请问,南宁苗年节是在这里报到的吧?”
看外貌,先生身上已经没有苗家人的一点模样;但听其乡音,却包含对故乡无限的深情。
我立即用苗语回答:“是的,请登记一下,好吗?”
先生最先来到,所以也就在第一栏登记了自己的姓名和工作单位:何刚,自治区防疫站。
当“何刚”二字映入眼帘,我与先生之间的陌生感顿时消失了:“啊,您就是何刚阿舅,认识您真是太荣幸了!”我立即与先生握手,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
先生见我青涩的样子,轻轻地问:“听口音,你是培地的,而称我阿舅的,一定是培科同龄姑娘的娃。这样说来,你是何梅芯的儿子了。几个月前就听说你毕业分配到自治区民委工作,但一直未能见面,今天终于相见,我很高兴,欢迎你来到首府南宁工作!”
与先生初次见面,虽然是上世纪的事情,但难忘的情景,刻骨铭心。从此,与先生同城生活了37个年头,并在一起欢度了28个苗年节。
二
苗家人讲究功德,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十分强烈。先生是林洞村第一代大学生,工作四十多年来,他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在全区防疫战线上作出杰出贡献,是全国防疫系统著名的专家。但由于自己从大苗山走出来,故乡的山、故乡的水,也时刻牵动先生的情怀。
2006年4月20日,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洞安村上坎屯发生火灾,49户侗族群众无家可归,情况紧急。在邕同胞通过民间的方式,主动捐款,驰援灾区。
先生知道消息后,第一时间电话联系了我:“汉吉啊,听说大家都自觉为上坎灾区捐款,我也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吧。请你抽空到防疫站,我在办公室等你。”
从琅西到桃源路不过三公里,我到达时,先生早已站在自治区防疫站的大门等候。他带着我,走进了办公楼。
路过办公楼一楼大厅,迎接“五一”的宣传版报吸引了我。在一张巨幅图片里我看到了先生,他陪同中央和自治区领导在扶绥县视察工作。直到这时,我才知道先生时任自治区防疫站办公室主任。此时此刻,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先生的办公室在二楼,只有一张办公桌,墙角有一排的活动椅,说明先生很忙,经常在这里召集专家开会研究工作。虽然我第一次来到先生的办公室,但他既没有让座,也没有敬茶,而是急忙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个信封递给的我,十分严肃地说:“这是一千元的捐款,请你代表我,送到灾区去。”
我当着先生的面,认真清点之后,才放入包里:“请阿舅放心,我们几个发起人拟在五一期间前往灾区慰问受灾的乡亲们。同时,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上级领导。”
临离开时,先生反复交待:“我们的捐款,只是车薪杯水,无法解决乡亲们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一定要及时向自治县政府汇报,争取更多的支持。”
“五一”过后,我来到自治区防疫站,代表慰问组当面向先生汇报了苗山之行:“在邕同胞这次捐款,总计五万余元,已按人口逐户分发,登记造册,签字认领。路过县城时,慰问组已将情况报告了自治县政府,县长表示,将请有关部门做好重建规划,整合各级各部门的政策和资金,争取两年内打造全新的侗族新村,为民造福。”
先生听了汇报,脸上露出了笑容:“侗乡的灾后重建,需要在县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利用部门政策资源和项目资金,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建设既能够防火、又能够有益健康长寿的现代建筑群,为今后民族文旅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增收致富打下坚实基础。你熟悉县领导,所以要加强联系,主动督促,切实把好事做好、实事做实,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新成果。”
2008年的冬天,第二十一届南宁苗年节在广西文物苑举行。在风雨桥上,我将洞安村委主任莫祖伟发来的上坎新农村建设照片呈给先生看。当知道自治县政府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打造了上坎新村,人民群众获得了幸福生活时,先生开心地笑了。
因为开心,先生主动与应邀前来参加南宁苗年节的自治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慧兰,自治县芦笙队合影留念,把对乡亲的眷恋、对家乡的深情,定格在明媚的阳光下、在欢乐的年节里。
三
甲辰年二月廿四日下午,一场群众自发的纪念何刚先生的活动在南宁举行。
这次活动的主持人何汉本,是先生的小弟,培科的寨老、原安太乡副乡长。从家乡赶来参加先生遗体告别的亲侄何庆恒、何庆甫、何荣玉、何绍明、何绍成、何兴建、何晨锟,侄妹夫何世刚,以及生活在南宁的亲侄女何庆鲜,表侄何宇、吴兴华等参加了活动。
寨老在致辞中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何刚是我们大苗山的民族骄子,年轻时代,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广西医科大学,成为解放后培科村第一个医科大学生;毕业以后,他主动回到大苗山,潜心研究和治理地方吸血虫害,取得可喜成绩;调入自治区防疫站以后,他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成功攻克全区防疫难题,使广西成为全国最早消除地方吸血虫害的省区之一。他先后三次有机会调入国家机关工作,但他始终关心家乡的建设事业,始终牵挂家乡人民的健康事业,他主动放弃进京机会,甘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技术干部,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在八桂大地上。他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无私奉献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他是家乡的骄傲,用事业成就报答了养育自己的故乡;他是合格的家长,工作之余尽心尽力做好家务、为爱人和孩子的成长创造了一个和谐安宁的环境。他的一生,是服务人民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伟大光荣的一生。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苗山人民奋发图强,为国家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我建议,大家祭酒三杯,表达无限的哀思。”
亲侄何庆甫接着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这次来到南宁,全程参加了叔叔的遗体告别仪式,有幸目睹了首府城市的葬礼制度,感到非常震撼。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说到: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叔叔走了,承蒙组织关怀,在南宁殡仪馆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单位领导亲自介绍生平事迹,堂姐代表叔娘用美文与逝者告别,同事和亲属敬献了花圈、逐一与遗体告别。这样做,体现了组织的关怀,体现了人文的温暖,体现了人间的真情,真正做到了寄托哀思,团结人民,振奋精神,凝聚人心。这与苗族传统的古耄礼仪是异曲同工的。作为亲侄,我感到非常满意。我谨代表家乡人民,感谢组织的关怀,感谢领导的关心,感谢乡亲的支持!”
侄妹夫何世刚说:“阿叔铭记恩情,对于祖上的先辈,他叮嘱族长们做好宣传工作,把祖先创建家园、建设家乡、传承传统、团结群众共同抵御外来侵袭的事迹世代传颂下去,激励后人茁壮成长;他关心村里公益,村里组织开展的修桥、铺路、引水、芦笙坡会、蓝球比赛、妇女节、儿童节、敬老节等重大活动,他第一个捐款资助;他关心进城务工青年的健康成长,除了介绍工作、解决生活困难外,他还经常邀请大家聚在一起,欢度苗族传统节日,减轻他们的离愁别绪,更加安心地做好岗位工作,稳定经济收入,用行动支持家乡的建设与发展。我爱人和她的姊妹们,都是在阿叔、阿姨鼓励和帮助下,来到首府工作,通过多年努力和奋斗,大家都在城里成了家、买了房、生了娃,成为劳动致富、快乐自由的南宁人。所以,阿叔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他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他的品质就是高尚的,阿叔是那个时代的楷模,更是我们苗家人的骄傲。”
何宇说:“叔公对后代的关心帮助是无微不至的。年轻时代,我曾经是一个爱情困难户,为了生活,我大学毕业后来到南宁谋职。叔公百忙中约我吃饭,与我长谈。他说,爱情和事业是人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两件大事,这两件大事互为因果,关系密切。为爱寻情,如风吹山坳,无影无踪;为情守爱,如水过鸭背,缺乏根基。在现实世界里,爱情是建立在稳固的事业基础之上,事业越兴旺,爱情越甜蜜;事业越发达,爱情越浪漫。你毕业于名校,又学一个好专业,所以应该把事业放在首位,事业成功了,爱情自然降临。听了叔公的肺腑之言,我毅然放弃南宁,远去北海参加一家外企面试,凭借过硬本领和阳光形象,获得了理想的岗位。工作中,表现良好,成绩突出,被一位妙龄姑娘看中。就这样,我按照叔公成长的线路图,用了五年时间,做成了人生的两件大事。现在回想起来,叔公的线路图,其实是他人生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是他开启事业与爱情新境界的智慧结晶。我荣幸得到叔公的指导,深刻领悟他的教导,因而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受叔公的影响,多年来,我一直把叔公当作人生的标杆,在扎实做好岗位工作、经营好家庭事业的基础上,默默地致力于社会和民族的公益事业,用智慧和汗水多作贡献,以此报答叔公的恩情。”
这时,寨老过来敬酒:“汉吉,你在南宁生活的时间最长,与何刚接触最多,最了解他的为人和品质,你也给大家讲几句,好吧。”
我站起来,给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感谢大家百忙之中前来首府为先生送行;然后倒满一杯酒,轻轻地洒在地上,表达无限的哀思:“参加先生的遗体告别,让我的深心接受了一次洗礼。先生立足社会,无私贡献,组织上已经给予充分肯定;先生对于家庭,倾注深情,爱人在悼词中已经真情吐露;先生对于家乡,情有独钟,几十年如一日倾囊扶助;先生对于后代,正确引导,在阳光大道上奋发有为。今晚之聚会,大家追忆了先生的感人事迹和丰功伟绩,表达了自己对先生的敬仰之情和感恩之心。我作为外甥,能够参加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活动,聆听大家发自肺腑之言,感到无比荣幸。我有一个请求,请庆鲜表妹把组织的生平材料和家属的告别文书复制一份,以此作为基础,撰写先生的事迹,录入林洞村志,让历史铭记先生的家国情怀和高尚品质,让后代从中吸取精神食粮,在祖国建设事业上前仆后继、奋发图强,像先生一样把灿烂人生书写在壮美河山之中,永存在人民心中。”
夜深人静时,我依依不舍地与大家告别。寨老送我到楼下,深情地说:“何刚离家几十年,在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最忠实、最纯洁、最勤劳、最朴素、最刚强、最善良的本色,能够做到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始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作为兄弟和家人,我感到很自豪。而组织的肯定,家人的深情,族人的崇敬,更让我欣慰。今天,我们在首府南宁举行了爱老、敬老、孝老的传统仪式,表达了崇敬心情,寄托了无限哀思,这是苗家古耄的最高礼节和最高境界,感谢你的大力支持,盼望在家乡相聚!”
深情无言,真爱无疆。我与寨老拥抱在深夜里,告别在鲜花盛开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