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趣谈苗族自然观

(2016-05-14 04:35:41)
标签:

传统美德

 

趣谈苗族自然观

 

达汉吉

 

趣谈苗族自然观
自然之美

 

    广西苗族,自古以来就有一套完整的自然观。在苗族群众看来,宇宙之所以存在万物,就在于宇宙需要万物,任何物种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价值及其运动规律。不管人们认识与否,万物都将存在着并长期存在下去。只有亲近自然,尊重万物,并长期保持和平关系,才能从大自然中获得生存需要,而不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基于这种认识,苗族人民通过传统立法的埋岩方式,对苗族村寨的生产活动进行明确规范。

    亲近自然 珍惜财富

    苗族人民普遍认为,山有山规,进山要尊重守山护岭的规矩。在山上进行农事活动,不得滚石下坡,以免伤人毁树;不得随意放火,以免伤害动物;不得大声尖叫,以免形成恐慌;不得装夹下套,以免伤害行人和其它动物。水有水律,下河要尊重保水护河的规矩。在河流中活动时,不得在溪水里放毒,以免伤害鱼群;不得随意倒垃圾,以免污染河水;不得堵塞河道,以免形成堰湖威胁下游村寨安全;不得随意给溪流改水换道,以免影响周边灌溉。平时下河捕鱼,也要讲究规矩:取大留小、取公留母,夏不毒鱼、冬不打鱼。石有石约,开山挖石要谨慎。铺路修桥、开田造地、建村立寨,无不需要开山取石。但开山取石有讲究,石山不得开,开山易塌方,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石林不得炸,炸石林易引发山崩地裂,破坏大自然的和谐。如果急需石头、石料,按照规定,只能到河边地角采挖那些零散的石头。树有树束,伐林砍树要从严禁止。古树林要重点保护,一旦破坏,珍贵树种就要毁灭;果树林要十分珍惜,任意砍伐和折枝,影响翌年结果;水源林地要禁止开荒,一旦开荒种植,水源就将断流。由于苗族社会有不成文法律规范人们亲近自然的行为,这使苗山长期处于青山常在、绿水常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状态。

    敬畏自然 珍惜土地

    苗族是一个农耕民族,认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只有充分尊重土地开发利用规律,才能确保五谷丰登。远古时代,苗族先民无法理解土地在四季上的变化现象,进而对土地产生神秘感,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人们便举办各种社祭仪式,表达对土地的崇敬心理,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久而久之,这种仪式便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固定的民族节日,一直保持到今天,成为苗族传统节日之一。在广西苗族村寨,每年都有过春社的习俗。苗族群众称春社节为“努周伍瓜高”,努是吃的意思,周指糍粑,伍瓜高是一种生长在稻田的、开着金黄色鲜花的野菜,由于金黄色代表丰收,象征着收获,因而苗族通过“努周伍瓜高”的方式,来祭拜土地公,请求庇护,祈求丰收。苗族过春社,有固定的佳肴。一般情况下,主人从稻田里采来鲜嫩的“伍瓜高”,和着糯米一起蒸熟,用石舂舂成糍粑,放入香油锅捞匀入味;然后,煮一条腊肉,杀一只公鸡,上一壶糯米甜酒,节日的准备工作就结束了。上桌之前,男主人将所有佳肴摆在火灶旁,烧香烧纸,祭祀土地公公。颂词时,特别要讲到那些容易出现干旱的田地的名字,容易被野兽侵袭的田园的名字,以求得土地公公的保护。吃饭的时候,父亲要将全年的生产计划,逐一地告诉家里人,目的是统一思想,同心协力,确保全年丰收在望。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林洞村培科屯的春社,是最有影响的苗族春社节,它的相关节日活动,具有典型的民族学意义。培科春社节的时间,固定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节日的前一天,家家户户将家里、村巷清扫得干干净净,将家中的碗筷饭桌清洗后摆放得井井有条,将节日需要的蔬菜挑到井水边洗好放干,将糯米放进木桶泡着。寨老们还组织大家讨论寨门柱上那副对联,谁的对联出得好,寨老将代表全村群众送去奖品——大家凑钱封给的红包。比如,“田间桑柘承春意、村畔枌榆迎丰年”“聚乐鸡豚喧苗寨、倾忱壶酒祝金秋”等等。写好以后,寨老敲着锣鼓,高声地喊村人一起集中到寨门口张贴春联、挂红灯笼,并宣布获奖名单,当众兑现承诺。节日的当天,人们早早起床了。男人们在家忙着做菜,女人们外出邀请亲朋好友。应邀而来的亲朋好友,个个带着笑脸,来到家中,先在门口放鞭炮,再上木楼来贺喜,他们找那些吉利而快乐的语言称颂主人家,比如,刚才过你们家的大田,见肥鲤欢跳,看来今年你们家五谷丰登、牛羊满坡了。主人家听到这些赞美的话,自然高兴,赶紧递来凳子,送来热茶,表示热烈欢迎。当邀请的客人到齐了,主人家便下到楼下,放万响鞭炮,加三响铁炮,告诉村上人们——我们家春社节开饭了。大家围坐在一起,主人家将鸡肝、鸡头、鸡尾、鸡块挟给舅爷,代表全鸡,象征吉祥如意;将鸡爪、鸡翅、鸡块挟给姑丈,祈望经常往来;又将腊肉、鸡块和糍粑送到客人碗里;表示热烈欢迎。大家品尝佳肴,相互敬酒,气氛热烈而隆重。约莫一个小时以后,小孩吃饱饭外出玩耍去了,大人们开始对酒当歌,欢快的苗歌、深情的侗歌、赤诚的山歌,不断地从木楼里飞出来,传达着苗家人节日无穷的乐趣。而村巷里,几个醉倒的男人仍呼呼睡在人家的柴堆上。这真是“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认识自然 分类管理

    为了保持土地永久地力,保障粮食可靠来源,苗族人民还探索建立了独特的土地轮歇制度。自古以来,苗族人民把村寨土地分为耕地(水田和田地)、村寨用地、风景用地、坟山用地、柴薪用地、牧地、轮歇地、动物保护地等八种类型。村寨用地从建村立寨时候起,就明确划分各个宗族的方位与地盘,所谓“树有根、村有地、家有基、人有房”,讲的就是这种特定用地。村寨风景用地位于村寨周边,以枫树居多,因为远古的时候,枫树生妹榜,妹榜生蝴蝶,蝴蝶生下十二蛋,养育姜央、龙、虎、象、蛇、水牛、蜈蚣十二兄弟。由于苗族祖先姜央源于枫树,因而枫树是苗族自古的图腾,崇拜枫树是苗族特有的习俗,这种习俗实际上是对苗族祖先的顶膜崇拜。坟山用地用于安葬祖先,世世代代列为重点保护对象。柴薪用地在田园之上、水源林之下,每三、五年间伐一次。牧地位于荒山野岭,属于体寨公用土地。动物保护地一般特指森林兄弟居住地,苗族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观察并认定在原始森林中生活着一种类似人类、但个子矮小的动物,这些动物,白天在洞中睡觉,晚上用鬼火照明和煮饭,凡是夜晚有鬼火闪烁的原始森林,皆属于森林兄弟的地盘(经科学考证,苗族村寨传说中的森林兄弟,其实就是远古时期的猿人,迄今已经消失)。除上述七种土地之外,剩下的都是苗族用于种植旱作粮食的轮歇地,面积较大。每年秋收之后,寨老根据苗族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确定轮歇地的方位与位置,并当众宣布,由各家各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一般情况下,由男劳动力邀请自家兄弟一起进山砍伐,先将树木砍倒,经过秋冬两季暴晒,入春后挖好防火道,便一把火烧掉,趁土地被大火烧热之际,用锄头挖成开木灰地,并种上玉米、芋头、栗子、小米等,由于土地肥沃,到了秋天,便收获大量作物,弥补家庭粮食之不足。耕种一到两年后,立即歇耕,五至十年后才能再耕种。这就是苗族传统的轮歇制度,是苗族村寨特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原始山地农耕方式。

 

(作者注:本文是〈广西苗族传统文化趣谈〉的第一部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