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1+X”联读成为一种教学常态
标签:
名师语文1x联读曹鸿飞工作室 |
分类: 【听课随想】 |
让“1+X”联读成为一种教学常态
——参加曹老师工作室第十一次活动听课感想
◎瑞安市实验小学
6月2日,在这美好的初夏,曹鸿飞名师工作室第十一次活动在黄龙二小如期举行。听了三节课,分别是林加曾老师的《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包昭昭老师的《威尼斯的小艇》和金董老师的《琥珀》。三节课各有风采,让我学到很多。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我从三节课里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逐渐在努力让孩子多阅读,让“1+x”联读成为一种教学常态。
首先,“1+x”联读要有学习活动的支撑。
黄龙二小的林加曾老师执教的《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围绕“什么是共栖现象”这一重点,通过三大学习活动,逐步深入学习。一是引导学生用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梳理“共栖”现象,填写“动物共栖展示栏”;二是借助表格,用自己的话说清“共栖”现象;三是通过联读《动物间的互惠互利》一文,拓展了解其他“共栖”现象,同时比较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异同,体会文艺性说明文表达时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修辞手法的“有趣”。无独有偶。黄龙二小的金董老师执教的《琥珀》,也是组织学生展开四项阅读活动:一、读成一条线。学生先根据课题,推测文章内容,梳理介绍了“琥珀的样子、如何形成、被发现、它有什么价值”这一主线。二、读出一种味道。品读中,学生发现这篇说明文运用“讲故事”这一特殊形式,形象介绍琥珀的形成,“虚实结合”,表达生动。三、读出一串想象。学生联读《黄河象》,小组合作划找想象部分及其依据,进一步体会“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能把抽象的科学知识介绍得很有意思。四、读出一个世界。教师,推荐学生读柏吉而的《乌拉波拉故事集》,引导他们走进一个有趣的科学世界。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活动铺垫下,才能为大部分学生的阅读落到实处。
其次,“1+x”联读要有思维能力的发展 。
林加曾老师《有趣的共栖现象》整堂课以“共栖”为联结点,三大学习活动层层深入,课内、课外阅读相辅相补。老师始终是学习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学生则通过一项项活动,不断建构起对“共栖”的理解,学得自主而充分。而金董老师《琥珀》整堂课,非常大胆地尝试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让学生以“虚实结合”为联结点,在比较、发现、推测中读得情趣盎然,有效促进思维发展。在联读的过程中,有模拟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去体会“虚实结合”的表达特点。包昭昭老师的《威尼斯的小艇》通过图解、联系上下文解释来帮助孩子们理解“操纵自如”的含义,让它们从多种方式去阅读,发散思维。
第三,“1+x”联读要有阅读方法的指导 。
以往的课堂,我们常常推荐孩子课后去读,如果在课堂完成阅读,有时效果会更好。当然,课堂的阅读,需要教师引导,提供一定的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它们在读的时候,知道与相关课文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林加曾老师《有趣的共栖现象》在联读时,采用表格式来提取文章信息,通过韦恩图来发现两篇文章的异同点,这些方法都是十分可行的。金董老师《琥珀》联读时,推荐阅读之后,让学生发挥想想去进行猜测阅读,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读书的读书趣事。包昭昭老师《威尼斯的小艇》联读时,却布置成了课后作业。其实,这样类似文章(朱自清、巴金缩写)的联读就该放在课堂上,趁热打铁,而不能遗忘了他们。这样孩子们收获的不将只是一片文章,而该是一堆文章。
如此看来,让“1+X”联读成为一种教学常态,广泛阅读走进语文课堂已经指日可待。小学语文权威人士吴忠豪教授在他的《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中说明,课文只是个例子,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教语文教学生学语文;而孩子的阅读教学必须符合儿童语文学习的规律,自主有意志力地阅读整本书。也正如曹老师所说:我们要不断思考一节课与一门课的关系。
让联读成为常态,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才是我们联读的目的。
2017年6月某日深夜
http://www.0577ms.net/upload/article_img/20170605160248953825.jpg
http://www.0577ms.net/upload/article_img/20170606102435804187.jpg
http://www.0577ms.net/upload/article_img/20170605160415972391.jpg
http://www.0577ms.net/upload/article_img/20170605160452435164.jpg
http://www.0577ms.net/upload/article_img/20170605160201817447.jpg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