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韩寒的fans,也不可能是。我连一本韩寒的小说都没完整的看过,只知道他最早出名的书好像是《三重门》。我06年4月开博时,正赶上他和高晓松在各自的博客里唇枪舌剑斗嘴,确切的说是因为那段时间我挺好奇地看他们哥俩较劲才知道了新浪有博客这东东,知道了在博客里可以自己写文章发表,知道了自己也可以开博。
我的博友winter和星期八博客里都有韩寒的链接,我也会偶尔点进去看看,主要是出于好奇,想知道自己与现在的孩子们之间代沟到底有多大。有时我看着他们的博文和评论就在想:是我不理解现在的孩子?还是现在的孩子真的太叛逆了?好多感觉都不一样啊!也许正是这不一样的感觉才更吸引我。看他们的博文就是那种喝冰凉可乐的感觉,比较爽!
四川地震后我看过韩寒5月15日的更新,并且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看了众多网友的评论,说实话,我当时的感觉挺倾向于倒韩方,觉得韩寒有些标新立异,与其到四川“添乱”,不如在家为灾区多捐点款更实在。
《再见四川》让我改变了那看法。这是我看韩寒博文中感觉最舒服的一篇。我注意到文章中多处用了感谢、欣慰、谢谢这样的词,我相信这是他在亲身参与灾后救助工作的最真实体会,我喜欢看这样朴实的文字:
——感谢郭妮,她很好心,她也要捐款五十万来建一个学校。我让她少捐一点。大家记住郭妮这个女作家,她本来是要捐款50万的,应该是中国作家中的最高。据我所知,这也几乎是她身边的绝大部分积蓄。但我一定会劝她少捐一些。有不满的人就骂我得了。
——我在运完物资回成都后,其实一直在打红十字的主意。我小人之心不可无。我在门口观察了几次他们物资的运输和一些流程。现在既然媒体和舆论都已经介入到了监督中,而且他们也已经表态,接受审计和零管理费,我想,这次应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了。我相信红十字的工作人员也是如此。我希望他们在这次赈灾中自己也有巨大的进步。
——在四川的这几天里,我深觉自己能力有限。每天运几车的物资也是杯水车薪,而且急需的物资越来越难以买到。因为这次的受灾面积太大了,而且救援和运送物资的难度太大了。有种无从下手的绝望。
——在成都已经将近一周了。我想说,我几乎把成四川当作了自己的另外一个家乡。四川人都很乐观可爱,也都很热心。四川姑娘也很漂亮,但这次实在没空深入的了解。虽然是大灾难,但他们的乐观都是我所喜欢的。所以他们能更快的振作。到时候学校或者我朋友们捐的学校建成后,希望有读者可以志愿担任教师。
向所有参与灾后救助工作的自愿者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