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黑诊所”不可能完全根绝

(2009-10-31 10:11:23)
标签:

黑诊所

病根

报销程序

社会状态

公共卫生服务

健康

分类: 《中国卫生人才》专栏

“黑诊所”不可能完全根绝

任孟山

 

北京市卫生监督所新近完成《北京市综合治理“黑诊所”情况的调研报告》,首次勾勒出北京“黑诊所”的清晰分布图:7个区的26个重点街道和乡镇养活了1200多家屡打不绝的“黑诊所”。

 

这是一个老问题。正因如此,才有“屡打不绝”的词汇对其加以描述。既然是老问题,而且又“屡打不绝”,那就一定有老病根。按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说法,治不了病就救不了人,那么,治不了老病根,就解决不了老问题。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来看,这个老病根至少有三项,而且有的呈现出加剧趋势,我们从大到小稍加扫描:

 

首先,从大的社会背景来看,中国的贫富分化呈现逐渐拉大的状态,以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做比较,我们的社会已经长期超过公认的警戒线。而且,按照一些社会学家的论证和结论,1990年代晚期以来的中国社会进入了一种“断裂”的社会状态,它意味着有些人跑得太快,而有些人完全掉队了。表现在社会财富的积聚上,有些人的财富呈几何级增加,而有些人的财富几乎不增加甚至下降。并且,后面这些被称为“底层社会”的人群,也没有什么可以动用的资源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正因为这样,我们看到了“黑诊所”存在的合理性:医疗市场是也是一个贫富分化的市场,有钱人到医院,没钱人去“黑诊所”。从包括本次调研在内的许多调查结果来看,“黑诊所”便宜是其存在的最大原因。“黑诊所”主要分布在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地区、建筑工地周边、农村等地区。曾经有不太严谨但基本可信的调查数据显示,85%农民工看病首选黑诊所。

 

其次,从公共卫生服务涵盖的区域来讲,“黑诊所”存在的区域往往就是公共卫生服务无法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地方。有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就有医疗卫生需求,如果公共卫生系统不能到位,一定有其他形式的卫生服务进行补充。已经成为历史名词的“赤脚医生”,在当时的社会状态下亦是如此。我们不必再用各种数据论证以下事实:全国范围内大部分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城市范围内大部分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中心区。贵为首都的北京也不例外,北京的南城好医院少之又少,所以才在发展南城的规划中,总是强调要建一些好医院。而“黑诊所”存在的地区,大多是边缘区域,或者是边缘人群居住和工作的区域。北京市的这次调研结果也显示,“黑诊所”分布图上,居住在这26个重点街道和乡镇的流动人口占当地总人口数的58.99%。

 

再次,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会涉及到医院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但是,在我看来这不是主要问题,尽管在调研中有些农民工对此有所反映。在这个层面上,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农民工看病的报销问题。以前没有医保,现在有了,是个好事,可是这个好事实现起来有些难。一方面,只有到正规医院就医才可能有各种单据,没有这些单据不可能报销。另一方面,即使有了这些单据,其报销程序依然复杂,而且我们现在都是个人先行垫付再行报销,涉及异地就医的就更复杂。况且,别说是农民工,就是一些白领,也搞不清楚报销比例等问题。这加剧了他们到医院看病的恐惧,害怕看完病无法报销,而自己又承受不起,索性到非常便宜的“黑诊所”,算起来比到大医院看病报销还划算。

 

因此,从三个方面的原因来看,我们需要反思的不仅是如何从可以解决的问题出发,比如公共卫生资源的更均衡分配、报销程序的简化等,更需要反思的是打击“黑诊所”能否给这些前去就医的人带来生存福利,因为这些去不起大医院而没有“黑诊所”可去的人,如何实现自己的健康保证?在此,我绝不是给“黑诊所”辩护,只是想说既然打击“黑诊所”是“以人民的健康为重”,就必须考虑打掉“黑诊所”之后,如何保证“人民的健康”?从这个角度讲,有没有可能像建国初期让乡村医生发挥作用一样,让某些具备一定医疗水平的“黑诊所”合法化,甚至可以像培训赤脚医生一样,对这些人也进行些必要的培训。从而,在公共卫生资源无法覆盖的时候,让其在政府监管之下服务于人民群众。即使从管理城市摊贩的经验来看,只是“打”是无法完成社会和谐的。所以,对于“黑诊所”,一方面,我们需要认识到问题及其原因;另一方面,也需要更新管理问题的方式及其理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