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做个明明白白的患者

(2008-04-02 09:58:18)
标签:

医保

杂谈

分类: 《中国卫生人才》专栏
 

想做个明明白白的患者

 

任孟山

 

最近两年,因为家中添丁以及老人的身体状况下降,没少跑了医院,但是,每次去医院都会有些问题搞不明白。

 

比如,关于医疗保险的问题,我每次都问医生哪些药在医保范围之内,为什么有些看来本该纳入医保的药品却不在药品之列?医生对前一个问题可以通过电脑查询告知,对后一个问题大多告诉我“这是规定”或者“我也不知道”,甚至也有的医生说:“我觉得也应该纳入医保,只能期待以后会有这种机会了。”

 

其实,我知道作为一名医生不可能对这些事情清晰明了,我也不过是因为搞不明白顺口就问。但问题是,我很是想搞明白,却没有渠道,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搞明白。实事求是地讲,由于职业的缘故,我对各类政策的研读在普通患者中应该是比较多的,而且,我还专门去卫生部门的网站搜罗了资料细看,但仍然对很多问题不得其解。当然,因为医疗卫生行当相对专业,我搞不明白也属正常。不过,我还是有些不甘心。

 

这让我想起了前些天以“北京市政府”的名义寄发到家里的小册子,其中包括《首都市民健康膳食指导》、《首都市民预防传染病手册》等,印刷精美,内容丰富。当时我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还对家人说:“我们的政府是进步了,我也知道自己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有花在我身上的钱的了。”现在回过头看这个事情,既然政府可以寄发这些小册子,为什么就不能寄发些有关其他内容的小册子呢?就像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医保常用药品等内容的小册子。

 

而且,由此我还想到了一个问题,其实每个政府部门在出台涉及公民利益的规定的时候,都应该向家庭寄发小册子,甚至可以包括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民众老觉得政府高高在上,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双方沟通机会过少,普罗大众由于要为自己的生活奔波忙碌,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去关注每个部门出台的条例或者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出台的法律。既然如此,政府完全可以将与公民利益密切相关的一些条例或法律文本寄送给家庭或个人,而不是让他们到书店自己搜寻并购买。从政策执行的角度讲,这样的举措绝对会提高执行力度,并因为附带的有关说明为百姓释疑解惑,将会缩小百姓与政府的距离。

 

不仅如此,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角度讲,这样的行为也完全符合政府职能转型的战略调整。况且,在信息传播电子化的时代,也完全可以通过建立大型数据库,对有条件的家庭,通过电子信件的方式,来完成这样的信息传递。当然,这样的数据库不是某个部门单独拥有而是政府所有部门可以共享,但因涉及私人信息需要严格保密。假若如此,每个人就不只是能做一个明明白白的患者,而是可以做一个明明白白的公民。

 

行文至此,我要表达的意思基本完毕。但有个事情还是想说说清楚,即已经被无数次提及的老问题:病历看不懂。有很多人呼吁过医生好好写字,但至今没有解决。我自觉都读到了博士,应该没有太多字不认识了,但面对病历的时候,我马上觉得自己绝对是一个小学生,甚至是个文盲,因为有太多的字不认识。而且,在去另一家医院看病的时候,医生也会遇到不认识原有病历的问题。延续上述思路,我就想,既然给患者开出的药品可以通过打印的方式,为什么病历就不可以通过打印的方式呢?

 

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应该难度不大,以北京市各医院通用的《北京地区医疗机构门急诊病历手册》为例,即使在不更换打印机的情况下,不能像银行那样将有关过程就直接打印在存折上,但完全可以将医生的诊断结果进行打印之后,贴在病历手册上。这就会避免患者看不懂、其他医院的医生也整不明白的信息无效问题。

 

在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意义上讲,做个明明白白的患者,应该不只是我一个人的想法,而且,也有一些邻居和朋友的感受可以佐证。因此,以上月结束的全国两会为起点,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在进行宏大叙事的同时,也要多考虑些微观关怀。其实,民众的要求并不高,往往只要有些细节改善,就能感到十分知足。医疗卫生方面,要解决的问题不是都集中在看病贵看病难之上,也有看病时能够感受到的温暖,以及看病时能够体会到的明了和内心敞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