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大非收入因素影响居民消费信心

(2006-07-04 21:13:19)
分类: 《华夏时报》社论版
两大非收入因素影响居民消费信心
任孟山 
  近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在中国国情论坛上表示,住房、医疗、教育等费用上涨速度之快超过多数家庭收入增长速度,居民支出结构因之发生很大改变。不能将提升消费的期待全部寄托于收入提升,更要关注非收入因素,要致力于增强居民个人消费安全感和消费信心。
  上述新闻体现出国家有关部门对于提升消费的理性面对。影响消费安全,除了收入提高问题,当下妨碍消费的非收入因素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物价上涨的现实和预期。油价和房价的攀升是两个最明显的经济符号。与油价上升联动的出租车价提高,让城市居民对未来一段时间的涨价预期感到了切身压力。而一路攀升的房价,在国家诸多政策的调控之下,价格稳定与下降的趋势尚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居民对于政策调控效果处于观望状态。有专家称,部分热点城市的房价是居民收入的10倍以上,大大超过了3至6倍的国际标准。这在相当程度上使得居民在提高消费能力上无法大踏步前进。此外,占居民家庭收入近半的教育支出,也让居民在进行其他消费时有所忌惮。
  其二,社会保障不到位。正如邱晓华所言,社会保障机制不到位促使人们考虑收入支出时非常谨慎,预防性心态成了储蓄存款的最大诱因。统计数据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最终消费占GDP比重开始走低,从1991年的61.8%下降到2005年的52.1%。也就是说,GDP的迅速增长并不是由消费来拉动的,这对国民经济的健康与持续发展不是利好因素。6月份,媒体报道在采访的众多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的人当中,大多数人不承认自己是中等收入者。造成这种身份认同危机的重要因素就是,人们必须要为自己和家人的养老和医疗储备一些资金。很多时候,自己或家人的一场重病可能就会让这些奋斗多年的中产者成为赤贫人士。显然,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让无数居民无法在消费时充满信心,必须提前有所预留。
  社会的健康与持续发展,都需要居民的消费安全感和良好预期。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最终的发展应该依赖内部消费的良性循环。因此,当下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的重点必须双管齐下,即提高居民收入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