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聲音”的優勢與危機
(2012-07-17 09:42:18)
标签:
杂谈 |
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一播出就引來巨大的關注,我在看了之後,一方面覺得這是難得設計的很認真的娛樂節目,另一方面也有實足的擔心。
“中國好聲音”的核心當然是不比其他只比聲音,這其實是一個道德或者倫理賣點,做得好,本身也就很“悲情”和“崇高”了,也就是這種定位,天然地要求一種道德至上論,如果違背這種邏輯的設計會遇到強大的反彈。
那麼,只比聲音帶來的現實困難是什麼?基本上將選手其他的可消費性排斥了,“聲音”不夠格,就毫無其他的消費的價值,這樣選手門檻其實提高?這樣就要有足夠的本錢去挖掘足夠的選手,這其實比海選的難度大大增加。當然,這還是一個小問題。
“中國好聲音”的成功在於節目有一個核心競爭力,也就是一個選手演唱的過程轉變為一個持續的懸念過程,何時何人轉過椅子,這比一般唱歌選秀節目的優點無疑是明顯的,因為那個唱歌過程只是一個表演性的過程,危機感並不強烈。一首歌幾分鍾,如果讓這幾分鍾內部的懸念和危機感有效的放大和擴充其實是這個節目應該下足功夫,並且在後續評委和選手互動環節想足功夫進行回應與再揭秘的,但是就這一點而言,這個節目目前還是處於擁有了,但是還沒有開掘的階段。
但是,“中國好聲音”在上一要點之外,卻努力開掘了另外一個層面的東西,就是選手的故事。自然,這一點一定能夠獲得足夠的收視效果。但是“故事”和“中國好聲音”的倫理性有著一種制約關系。我在看這個節目的時候,長期處理“虛構”問題的直覺告訴我,這個節目過於符合“虛構”的邏輯了。也就是戲劇性其實處於過巧和過飽和狀態,那麼,我就非常擔心這背後的過度操作。這種過度操作很可能和“中國好聲音”的主旨訴求產生對沖的能量,而最終消解掉節目的力量。在開播的時候,如此策略性自然可以理解,但是其實難免自掘陷阱。
所以,這個節目的控制性環節大概在,1,“演員”的選擇,如何在合理投入下,真正找到好演員,並且對演員的“故事”在符合倫理性的前提下真正進行深度挖掘,也就是在數量和質量上確保可持續性;2,“故事”性,一定在尊重選手的基本資訊的真實性前提性進行開掘,更為重要的是,“故事”的持續性控制,這個腳本要求就對“演員”的素材吃透,並且預設各種人際關系/人物關系發展的戲劇點;3,其實,可以深度地開掘這個演唱過程的懸念性,從歌曲的選擇、演唱過程的細分、評委內心思路戲劇化的外化呈現、互動環節的深入回應和揭秘。
“敘事”能力在某種情況下,直接喻示一個國族的倫理和欲望的正常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