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国王的演讲》

(2011-03-27 12:42:55)
标签:

杂谈

分类: 电影

昨天才看《国王的演讲》,以前听闻此片获奥奖,人称评委保守之故,看后才在其实恰恰评委不保守才弃《社交网络》而选此片。当然,这两部电影剧作都很好,可以作为教材。

看《国王的演讲》首先被吸引的乃是摄影。这种片子影像如果过于规矩和雅正,则无趣味,且很难和一个口吃国王的选题的选题配合。所以在影像上,在如此旧时代加之贵气氛围中,如果将视觉既能保持典雅精致,而又可唤出现代和些微解构性,摄影可谓立大功。摄影的好把别的好都保存住了,而且提高了。否则剧作和表演至少都会被闷掉或者闹掉。

《国王的演讲》中,很多长焦和广角的构成,构图的微妙破坏性,垂直水平的微妙丧失,让我想到这是恰到好处的微弱的《第三个人》。《第三个人》是古典废墟中的失序和崩塌,而《国王的演讲》则是可以完全以一种现代的神情和现代的解构来重新结构严肃历史,严肃和轻松不在是对立的二元,是一个合成体。

二元对立的喧闹,也许对于各种保守才好执一端。《国王的演讲》策略恰恰是一种非常开放心态才面对的选择。从剧作说,大企图很明确,依然是大历史中的大人物和小人物,大人物的小事情,小人物的大功劳。风格学上的选择则更重要,非正非野,既正亦野,有雅驯也有俗趣。

此片剧作中的一环,乔治六世被录下朗读莎士比亚的“BE OR NOT TO BE”,后面如何写作?观众皆知此次流利的朗诵已经是必然。如何利用观众一种的必然,才是编剧的手段高下的检验处。笨拙之手,肯定下扣即解扣,马上放给国王听,而后剧情发展下去。多层变化是场中的变化,装入纸袋递给国王,说我就在这听,剧情下去……《国王的演讲》的编剧不是如此。国王拿着装好的唱片回家。此处明眼人都知道,回家就听,其实反而画蛇添足,但是回家搁下不听,此时观众期待全在此处,后面不直接给答案,怎样更拔起一山压下此念。于是,便是国王演讲被老国王痛斥,而后再转回这张唱片的线索。

编剧的手腕看似游戏的策略,而其实一部电影所有主题、人物关系都是这种编排技术的结论。叙事如此,视听也是如此。譬如,老师要打开窗户让国王的声音可以传播到楼宇的每家每户,而且镜头直接一户人家关起窗户。在此处是幽默的趣味,而呼应全片结尾处,国王走向阳台接受民众之欢呼,而老师被镜头清晰的标志在历史的隐出。正如看加冕纪录片的时候,女儿嚷嚷,“你都把国王挡住了!”,镜头其实就是不被挡住的东西而已。《国王的演讲》最有价值的演员是雾,历史性、时代性和地域性在这里都偶尔登场但是一切了然,雾里国王 和他的老师散步争吵,焦点生生,调度生生,把脸孔露出,其实戏剧就是如此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春意
后一篇:倾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