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于何处?居于何处?
(2010-05-10 14:06:21)
标签:
杂谈 |
分类: 图书 |
如今,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多少时刻是面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除却去美术馆、画廊这种特定场合之外,我首先想到的是一些餐厅的装修装饰或许会有一些使用,而后居然是一些餐馆以拍卖一些字画作为吃饭时候的“余兴”,自然是根本不会让人联想起把这场面称做“雅集”。中国传统绘画还在何处现身?这已经说明,我们在自我生长的脉络上的错综复杂的状况。究其根本,在一个社会中绘画存在于何处?绘画的现身之地的变迁也许比单纯思考绘画的技法变迁还要体现出问题的关键。
现在有一本写得极好的书,巫鸿的《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书本不是十分的厚重,本来这种书籍会让人觉得应该像砖头一样把人拍死,但是对于我这种非中国绘画史专业的人来看,居然从第一行开始就被吸引了。这种吸引不是文字的趣味、资讯的奇异或者知识的实用,而是实实在在的构建在一种打开对于中国绘画进行探究的一个巧妙的路径,巫鸿已经把这条道路修筑的十分安全,阅读者无须有一种过于探险的惊慌。而对于中国的绘画进行叩问,那是一定带有对中国文化进行一次探访和深思的作用的,而对于如今的中国人这不是一种国学、国粹或者国宝之类的复杂情绪,而是一种切身的关联性的展开。因为这本书其实找到的一个犀利的角度,就是关注绘于何处?巫鸿以屏风为对象,一步一步揭开中国人如何将绘画和“自我”意识维系起来?虽然作者并没有明确地构筑一个屏风画的绘画创造者以及屏风的使用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但是这种思维已经精彩纷呈了。
《重屏》从皇宫的皇帝宝座上的屏风开始,作者带领着我们的目光扫过屏风画的历史,并且以《韩熙载夜宴图》等著名绘画作品为透视的重要对象,梳理了屏风画的内在绘画风格的变化,以及屏风在中国文人士大夫生活中的变化。屏风成为中国文化的承继者和构建者用来构建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来构建自己与道德、价值观念的一种关系。屏风的从道德的宣教走向一种镜像的价值,在其中构成一种非常隐密的自我投射和自我象征作用。这种到了皇权那里,屏风成为相框、底纹和符合性的延伸,“在这个礼仪环境中,天子的权威是由他自己掌控的:他将自己最完美的形象展示给臣民——被屏风的边框定格,被屏风的装饰所映衬的正面威仪天容。”由此本书最终在回到“皇帝的抉择”的论述之后,完成了巫鸿关于中国绘画的“元绘画”的讨论。因为中国的皇帝和皇帝选拔臣民的方式都被赋予一种文化的传承以及这种传承人所依附的一种道德模范的精神偶像性,都使得作者的讨论起点和终点都回到紫禁城的庞大躯体之中。在中国皇权凝结着所谓中国政治思想的最终思考,以及这个背后对于中国文化传承的终极思考之处,作者将屏风作为中国绘画历史梳理的载体的讨论推向了一个顶点。
这一切的论述背后所指之处在于巫鸿试图要回答的根本命题。作者开盘即言:“本书所关注的问题颇为宏大:什么是(传统中国)绘画?”,而回答此问,作者采取,“即不仅把一幅画看做是画出来的图像,而且将其视为图像的载体。”一扇屏风正因为是一个实物,一个绘画的媒体材料,也是一个画像,所以它的模糊而多样的身份构成了对于绘画最本质的讨论的标本价值。而对于我而言,这本书通过屏风的论述,正好可以回答我自己的关切,绘画究竟现身何处?我们为什么选择一些图像构成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这一切都在于我们总是试图通过绘画看到什么?或者通过绘画让人看到自己什么?哪怕是一个最俗气的收藏家,也能看到金子的色彩。
2010-4-7
《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美]巫鸿 著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