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塔可夫斯基卑贱的深情

(2007-09-10 08:20:09)
标签:

艺术赏析

分类: 图书
 

 

记得,当年在知春路和西土城路的十字路口的黄亭子酒吧中,我和几个热爱电影的朋友,在看完一部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后进行对话。我想我大概表达了这样的看法,我们不能在语言的表面去模仿塔可夫斯基。他的语言是他的真理,因为他是那样的人,绝对有着强烈的天命的感觉,绝对相信自己的眼睛可以看穿世界,将自己所见看成启示,将自己的牺牲看成献祭。在当下的我们绝对不是这样的人。

 

如今,这座酒吧早已经成为恢复为公园景观的土城的一部分了,我也愈发感觉塔可夫斯基的语言的内在世界更加遥远了,他一如《潜行者》中的人物,坐在荒芜但是充溢着生机的绿叶的扳道车上,沿着锈轨无声无息地远逝。

 

如今,在读塔可夫斯基的《时光中的时光》,在1979年2月10日他的日记中,有这样的呼喊,“救我,主,宽恕我!  一个图像,就是真理的印象,是上帝允许我们用盲目的双眼匆匆一瞥。  我觉得《潜行者》真的会是我最好的电影,……这绝非我看高自己的电影。我不喜欢它们——里面太多琐碎、短浅与虚假。(《潜行者》相对较少。)只因为其他人的电影太差。是我骄傲?也许。但事实如此。”

 

我曾经是塔可夫斯基的绝对的信徒,我把这种崇敬看成对电影本身的崇敬,因为我相信他所言电影的创造乃是让我们拥有了记录时间的工具,我现在依然相信这个,正如我依然相信安东尼奥尼所言电影乃呈现物质世界的外观一样。他那本思想日记《雕刻时光》曾经就是学电影的圣经,而现在读这本《时光中的时光》却变得轻松、随意和有一搭没一搭的松懈,这不仅是因为这本书本身不关涉更多的电影本体思考,而是因为我知道他的挣扎,却不愿意同此沉浮了。他是悬浮在半空的热气球,升不了天,亦不愿意着地。忧郁、决绝,死无葬身之地,最后一帮人凑钱葬于好像和他不相干的巴黎。

 

从《雕刻时光》的“时光”开始,再到《时光中的时光》的“时光”,我一路不满意“时光”这个字眼,我想叫它们“在时间中雕塑”和“时间中的时间”,因为“时光”的文学味消解了塔可夫斯基对“时间”的如此本质的需求。正是如此,他所有作品中我最不满意的便是《怀乡》,最不满意《怀乡》的是那个人持着点燃的蜡烛要渡过干涸的泳池。我觉得这真正如塔可夫斯基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太多琐碎、短浅与虚假”,或者换个词就是“强行感动了自己”。

 

塔可夫斯基在他的作品中一路遮蔽了一个“自我”,又塑造了一个“自我”,所以这种挣扎变得纯净的精神性的时候,他的作品真得让你叹为观止,比如,《卢布列夫》、《潜行者》和《牺牲》至少对于我而言就是这样。但是,他的挣扎带出的思考的焦虑,也可以变为《镜子》一样的炫技,我不是说表面的技巧,而是说关于时间的处理,也可以变得象《怀乡》一样的情感泛滥。现在有这本《时光中的时光》,我们多了一条窥见他的挣扎的路径,他却变得更加真实起来。

 

他一辈子真的经济状况太糟糕,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的人员曾经想他要电话号码,而得知他穷得更不安装不起电话而震惊。在这本日记中,他也不断地劝告自己要“务实”。在1970年9月12日的日记中他写到,“我怀疑自己能否赚够钱来清债,并买些最必需的用品——一张沙发、几件家具、一台打字机、还有自己要的书?然后,乡下的房子要修——这需要更多钱。”在1973年1月26日的日记中他写到,“现在很值得考虑从中亚的电影厂那里赚点钱,要是我想把债还清——一共八千卢布。我现在甚至后悔,不肯为改编自艾特玛托夫小说的短片做艺术指导。那毕竟是一份固定月收入。下次我不会这么傻。”

 

他关注外界关于他的议论,对同行也毫不留情的评论,几乎是目中无人。在1972年2月21日的日记中他写到,他的弟子巴格雷给他电话,告诉他法国“《人道报》有篇路易·阿拉贡生日庆典的报道,他说他最喜欢两部电影(他愿意看的)。一部是戈达尔的(《狂人彼埃洛》),另一部是《卢布列夫》。我一定要找到这份报纸。”

 

他这个人的琐碎、敏感、带着神经质的紧张,在1978年7月16日他写到“——睡前吃的东西比白天容易消化。——幼苗夜里生长。——小孩和小动物亦如此。——百分之四十一的男子与百分之三十七的女子说梦话。”我非常感激这本书的原来编辑居然选中了这样一节进行保留,我觉得这才是慧眼识珠的典型例子。在这种看似无聊、甚至滑稽的文字中,我终于相信塔可夫斯基确实存在于我们共同的世界。

 

我不知道有没有机会问问冈察洛夫斯基,他现在是不是还抱怨塔可夫斯基?这对大学同学,因为一起拍摄《伊万的童年》,一同去威尼斯参加电影节,塔可夫斯基借了冈察洛夫斯基的漂亮领带,但是再也没有归还,而且在电影节上也绝口不提合作者。但是,我真喜欢冈查洛夫斯基的回忆录的名字——最卑贱的深情。我们芸芸众生在时间中过往一遭,仿佛总有深情,即使卑微、甚至龌龊。我想起了《镜子》,对我而言,深情象一只雪后小鸟,落在了一个青涩少年的身上。

 

2007-9-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