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物生动或者故事精彩?

(2007-05-05 10:45:42)
分类: 图书
 

 

——小议关于电影的两本书

 

 

当一个普普通通的观众看完一部通俗的讲故事的电影之后,你问他/她觉得这个片子怎样?他/她肯定就说,“哦,故事挺好玩的。”或者“那个人真有趣。”这种概括说明了一个电影儿能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肯定要么是故事,要么是人物。故事和人物这两个东西,你深了去想,好像就是一个东西,一个人的经历就是故事,一个故事的主角就是人物。

关于“故事”和“人物”这两个简简单单的词对于电影究竟意味着什么?其实你和做创作的行家里手沟通的话,可能就没有这么简单了,因为一个电影的叙事方式,可能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先有人物,先掌握了有一个人的生命历程,然后因为记录个人的事情因为有了故事,其实很多前苏联和俄罗斯的电影,以及中国、日本的叙事传统都是这个倾向的;另外一种,很西方戏剧传统的,因为有一个事件,这个事件是带有强烈戏剧传统的,在构成这个戏剧故事的时候,连带着塑造了人物,现在大多好莱坞电影的做法就是这个传统的延续。当然,具体创作的时候,谁也没有办法把这两个分割得那么清楚,只有一种方式,没有另外一种方法的偷偷的帮忙。

“故事”和“人物”这两个词和电影的编剧有关系,而“人物”的塑造又必须通过演员的表演。所以,在通俗电影的生产模式中,首先确立了明星和类型两个概念就可以看出这两个问题的核心意味了。现在,中国电影生产很像建立自己的完备的工业系统,或者说很像升级出自己的创意经济和叙事经济的热闹景象,因此,我们对这两个核心的问题也加倍的重视。最新出版的两本电影馆的图书呈现了对这种关注的一种反馈,一本是《编剧步步为营》,另一本是《电影演员》。这两本书很有意思的地方是,前者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引进的最通俗,也看起来最“实用手册”性质的一本剧作书籍,而后者则是我们目前引进地最理论化的一本讨论“演员”的专著。这种趣味显示出,中国对“电影”的思考,一方面想将过去过于“高高在上,坐而论道”的领域变得有实际操作功能,比如,关于剧作理论和导演艺术风格的讨论;另一方面又把一直停留在技术性的、经验性的或者通俗文化的领域的讨论,引入到理论性研究的层次,比如,关于电影的声音和电影演员的思考。

《编剧步步为营》的作者温迪·简·汉森学过表演和编剧,从事戏剧和电影编剧创作。从1995年开始在大学教编剧,为电影杂志《好莱坞剧作家》开设网络课程。作者的知识结构和职业经历就说明了这本书的“指南”性质,而作者写作目的也清清楚楚的印在书的封面上——“成就专业编剧的12步”。所以,这本书从剧本的格式开始教起,分为初级6步和高级6部,几乎是把一个职业编剧的所要使用的“叙事”技术都全面地给予讲解,还附上习题。不过,我很想提醒那些文艺青年们,如果你们认为“故事”(这个词对于更艺术的人,更纯文学的人而言就是“粗鄙”的)是一个人的自己的生命历程的提炼和艺术创作时候的“灵感”的产物,那么,你干脆就别看这本书。而这个书对于那些有成熟的写作经验,现在每写一部小说就想买影视改编权支付的作家而言,还是很有意思的,当然,如果您的一部部小说已经成为电视剧电影的话,您可以选择其他更高级的剧作理论书啦。

温迪·简·汉森在这本书中有一句话我觉得特别诚恳,她说,“必须明确的是,编剧不是件轻松的活,如果你喜欢这项工作并且愿意面对挑战,欢迎你,但是,朋友,请记住,不要放弃你的正当职业。”我觉得这句话还特别适应给那些在中国靠编故事挣些钱的人们,也就是那些给《故事会》、《百花(故事)》这类杂志写故事的人,这群人估计有上万人,最主力的作者群估计也有300-500人。我特别希望他们能看看这本书,保证能让他/她严肃考虑自己靠买故事生活是不是件靠谱的事情,也能帮助其中有些人的“故事”市场价值大增。

雅克琳娜·纳卡什是法国巴黎第七大学高级讲师,电影研究学者。作者借用别人的话很感叹,“与电影的其他方面相比,人们为明星书写了更多的词汇,却表达了更少的感觉。”虽然,近二十年来,电影史学和电影理论界对明星的关注越来越多(在中国大陆最近的明星史的研究也有点要成为电影史研究的热点),但是作者肯定对“电影演员”的研究非常不满意。作者的思考的路径在于首先,“为了克服这种盲目性,首先需要说明电影演员并不是为电影而生的,而是被电影制造、改善甚至是发明的。这一点至少值得进行详细的调查”

“现在,您应该已经明白,本书的目的并不是研究演员的演出,而是试图以演员为中心建设一个思考的合理平台”。

在这个学术梳理的平台上,作者首先是从“概念”入手进行“话语”脉络的整理,比如,“上镜”和“在场”等,从而讨论了“演员”作为一个“概念”如何诞生了。从这个起点出发,雅克琳娜·纳卡什在这本书中横亘了电影表演理论、演员表演各种技术的基本内涵、导演对演员不同使用和指导的倾向、演员和人物的关系、不同电影生产模式中的演员以及文化批评和理论研究中的演员等等问题。这种覆盖面具有了完整理论梳理的野心,从而也给这本书带出了一个副产品,就是对于中国并不完善的在理论史的知识引,这本书通过“电影演员”的梳理却补充了我们电影理论史的视野,比如,作者在讨论我们耳熟能详的库里肖夫的时候,谈及了鲍里斯·卡赞斯基的著名的俄国形式主义论著《电影的本质》,这个作者和这本书就基本没有进入中国的电影理论研究者的视野。这本《电影演员》的书籍如果是那些想走选秀节目中脱颖而出的俊男美女们去读,估计会让他们从此开始怀疑人生,所以应该在图书卖出贴出严正的警告“想成明星者禁止阅读”,而对那些在各个高等教育机构学习影视相关课程的学生们,试图寻找新的研究领域的时候,就很有必要将此书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

一个具有成熟的电影文化的国家,一个具有高度竞争力的电影工业的国家,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中,能够把看似可以混为一谈的问题(“故事”和“人物”这对概念)进行清晰剥离思考;也就是把看似艺术家自己修养的时候(故事的优劣)变成工业环境下可以质检的生产标准,把象牙塔中的学术圈不屑一顾的经验(电影演员)变成严肃对待的话题。我们的电影书籍的出版正在默默地配合着这个走向成熟的过程。

 

 

2007-4-19

 

 

 

 

 

 

《电影演员》法国 雅克琳娜·纳卡什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编剧步步为营》美国 温迪·简·汉森 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