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都市褶子 |
一次地震,海底电缆断裂,然后迅速凸显出传播的脆弱性,也让我们对台湾的地震如此的投入。有时候,传播的诡秘境况,如果你不加留意就很难发现。今天早晨,我在CCTV的某个新闻栏目中,看见一则报道:德国一家公司提供泰迪熊游柏林的业务。我随即在网络发现平面媒体报道此事是在2006年8月,报道内容和报道层次几乎一样。这种时间的落差如何造成?大概的答案我只能如此猜测,在一次人工的疏失中,我被迫穿越了一次时空隧道。
泰迪熊是上述规模传播的主角,我对此更有兴趣。“泰迪熊”的名称出来之前,早就有熊的玩具了。目前,非常著名的制造泰迪熊的史泰福(Steiff)公司,早在1893年生产过一些非布偶的玩具熊。泰迪熊原本是一个独立的专有名词,最正确的说法,应该专属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的老罗斯福总统任内,也就是在1903年至1912年间制造的熊。现在美国当地也还把泰迪熊叫做罗斯福熊。
泰迪熊延伸出很多的产业,甚至可以让你捞一个地区的泰迪熊协会的主席做做。泰迪熊也还跟进时事的变迁,台湾最近就推出了棒球好手王建民的泰迪熊,就是这只熊穿着王建民号码的球衣,按照台湾颇有夸张地说法,这只泰迪熊连表情都像王建民。表面上看,我们的创意经济能力不够,我们没有搞姚明或者刘翔的泰迪熊,这两个人现在好像在香港的 罗莎夫人蜡像馆里招揽大陆游客的生意。但是往深里走是发现泰迪熊虽然很可爱,但是在中国大陆空间内部,还不能聚集足够强大的集体“情结”,所有的这种玩具其实都是某种自我认同的需要。
回到泰迪熊游柏林这个创意,这是一间在柏林叫“玩具熊后勤处”的公司推出的。“泰迪熊柏林之旅”分多种档次,从25美元到150美元不等。人们只需把自己的泰迪熊寄到“玩具熊后勤处”公司,附上支票,公司就会带它进行相应的旅行。这些来自德国或者其他国家的泰迪熊,有很多已经是老旧甚至伤残的玩偶都被带到柏林各种观光景点,工作人员非常认真的给它们拍照,然后被邮寄回到主人的手里,而且一定伴随着那些照片。
感谢视觉文化的虚拟性安慰,如果没有“照片”,“泰迪熊游柏林”的创意是空中楼阁,照片提供了“确信”,提供了通往“现实”的幻想之门。但是,收费的标准也很有意思,25-150元美元,这个相对低廉的价格完全打开了另外一种通往现实的道路,也就是“泰迪熊游柏林”要比“泰迪熊主人陪同泰迪熊游柏林”廉价得多,此处,时尚感掩饰了真人不可能去的遗憾。当然,我知道有人会说他们真的只是因为对自己的“泰迪熊”深情,才乐于花费这个钱去参与这场游戏。问题就是在于“深情”的经济平衡点非常残酷,这就德国公司为什么只是提供心爱的泰迪熊游柏林的照片,而不能提供更为生动的活动影像。道理很残酷,廉价的纪实性的活动影像会让这场时尚穿帮露馅,而数字合成技术的“梦幻”影像的价格会让这种深情不堪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