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电影 |
2006-12-28
因为有一位我不知道究竟的朋友提起过《绿帽子》,还有一位我知道究竟的朋友说起了《绿帽子》,于是,我找来看。昨天晚上看片的时候,也正是台湾海底电缆断掉,搞得不能在MSN上遇到海洋对面的朋友,感受全球化的便利。这部作品是2004年的,也获得纽约那个年代很不久远的崔贝卡电影节的奖项。于是,我很想获得一些新鲜的感受。
因为不害怕审查和不担心电影分级对票房影响,所以这部电影有大量的粗口和某些场面,但是这个新颖的意思完全不大。算不得全新体验,也懒得获得仅仅是这层的全新体验。
这部电影完全是一个男性世界的电影,就是讨论男性被爱情和婚姻,其实在这里更准确地是作为私有制的独自占有的女性归属感的破坏后的癫狂。所以,这部作品真正有点新意的地方,就是这个癫狂的细节呈现,而且也就只有那个在厕所以头戕墙的动作的呈现有点“电影的味道”,在营救场面就破着脑袋,而后在一点一点地不动声色的呈现。另外一层痛苦,就是游泳池换衣服的空间,这个刑警在柜子里偷偷看的场景,对于我没有任何新意,而且觉得作者满分裂的,这个场景怎么都像把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一个爱情的故事》的某种焦灼搞到某些三级片的场景构成中。
这部电影的很多情感方式和幽默感还是1980年代末年的《顽主》和《轮回》,也就是这是10多年前甚至更遥远的时代要讨论的男性挣扎,这部电影某些段落的戏耍又有点《疯狂的石头》也就是想玩的心态有些当下性,但是这两个东西搁在一起很奇怪,而且全不及上述两个向度各自裹挟的现实性的丰厚和机智。
以一个关键场景为轴,带出各自一端的故事,其实这种搞剧本结构的方式,就是懒惰,已经没有什么新颖了,这是2004年的作品了。其实,《好奇害死猫》的结构也是懒惰的表现,但是至少保证的时尚光鲜一点,所以《好奇害死猫》的故事还有一种剥茧抽丝的外观。这种说故事对于中国传统而言其实就是最日常讲事情的方法,想到哪里说到哪里,随时掉过头去补充另外一个人的信息。在剧作结构上下真功夫,其实是找出戏剧推动的整体思考的整体叙事线的设计。
《绿帽子》的镜头上,也不新鲜,还有大斜坡上站一个人的剪影画面的审美取向,有点古董的味道了。其实,从故事到情感体验方式到影像呈现这部作品都被古旧和试图时髦两个力量整得一团散沙。唯一统一的气质就是粗口和性焦虑,哈哈,这个统一的层面是很有意义的。
我当时莫明其妙迸出个奇怪的思路。好像类型和商业一点:在那个绑架的现场,那哥们一枪毙了自己,子弹飞跃太平洋,落地了这个哥们分手女友脚边。这位“丽川”(这名字怎么都让人想起作家。)把子弹给新男友做礼物,说是天赐的,结果这新男友就开始不行了,而“丽川”也局促不安。而一枪灭了自己的哥们在那个瞬间灵魂伏在那刑警身上,刑警是一个不行的人,但是自此恢复了功能,但是他却对自己的老婆真的没有欲望了。这时候,丽川回到中国,她很莫名的和刑警结识了……
但是,我还有一个艺术一点的设计,现在居然想不起来了。一夜就忘记了,真可怕。
最后,还有一点要是的,不要要只小狗,就让制片拎两只狗在一条没有人经过的路边卖狗,也不要把一个游泳教练的身份用到我几乎不知道那是游泳教练,还以为导演完全浑不论地就怎么方便怎么做找间屋子拍戏。
我得想想另外一个迸出来的思路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