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电影 |
和中国式大片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有意思,中国的大片在哪一点上有区别于一般商业电影的大片?比如大投入这一点应该是一样的,明星制这一点也是一样,全面的营销这一点也差不多。除非我们把《大决战》这种电影也划到大片里面。所以在本质上,所谓中国式大片并没有什么特别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可能觉得相同点是都是古装武侠动作片吧,所以把这个类型看出了区别于其他商业体制下的大片吧。
如果进一步讨论,为什么中国的大片如此类型单一。我想《卧虎藏龙》的成功自然是一个导火索,但是更久远的历史一定在于这样的一条线索,从黑泽明的电影在西方的成功,到李小龙在西方的成功,都是古装动作片,或者说在某种一样上在西方好像东方电影要进入通俗文化的市场也就是此一个类型,中国式大片集中在此也属无奈。一个电影投资到这个规模,完全靠中国市场完全是自杀,要靠西方市场就发现没有什么其他类型可选。李安的华语对白片成为主流市场的成功产品也是如此。
再进一步讨论,我可以做一个类比,东方古装类型片其实相当于好莱坞的科幻电影,比如《星球大战》,而不是西部片类型,这是这个类型的文化生产实质。但是,东方的投资者和制作者却没有创作出一个核心“英雄”和他的一系列人生。比如,《黄飞鸿》系列是一个东方市场的东西,就是里面人物的内心精神的诉求是非国际化的,而这几年的中国式大片却是非系列的高度雷同生产,这几乎就放弃了这个类型可能在西方市场的深度开发,因为零乱的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加上高度一致的视觉设计和动作设计,使得这些作品成为空洞的雷同和杂乱的脸谱的双重缺陷。
再进一步进行讨论,就发现问题不是出在这个类型本身,而是出在我们只有这个类型,问题不是出在这个类型完全是不成立的,而是我们没有掌握这个类型生产的深层规则,比如出片的节奏、人物的整体规划、叙事主题的设计。这个类型其实可以成为古装动作的东方007之类呀!应该力求创作出一个深入人心的形象,一个真正遵循类型生产规律的故事创作。当然这些问题不仅仅在于导演的自身不足,而在于整个资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不够。否则,如果这个系列第一集是张艺谋拍,第二集是陈凯歌拍,第三集是冯小刚拍,也许这个局面背后呈现的资本成熟度、公司运作能力和导演竞争层面都完全不一样。现在还是豪华本土游击队的占山为王的恶斗而已。
另外,一个更加需要思考的状况,是这些中国式大片的投资额度,开支和最后收支决算几乎完全是所谓的商业秘密,而那些对于中国电影工业制作规模的天文数字都是凭随口张扬。这种局面很难让人相信和严格判断中国电影的真是投资理性投资上限是多少?如果没有基本经济学的思考,那么这个产业还不能被成为真正的产业,中国式大片也许就是中国式的口水泡泡大片。这个问题和上述这几部大片的生产方式都证明了中国电影工业的脆弱和幼稚。
这种脆弱和幼稚退回答中国电影基本盘的思考就更为清晰,我们的中等投资尺度电影和小投资尺度电影在利润分配上的比例究竟如何?答案很明显,很低。也就是中国电影工业的商业资金(我用这个概念是把大量的其实非纯粹商业操作的资金排除在外)高度集中地下赌注,而没有真正的开拓精神。我不知道这种做法有什么出路?我觉得中国需要相当比例的资本发力开拓中等尺度和小尺度的国内市场。然后更多的养育出可以具有国际行销可能的类型,比如东方的鬼怪片,东方的黑帮片等等这些类型。
另外,关于《夜宴》的几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