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聊天记录 |
YB先生:您好!
中国农民拍摄电影的事情我只有一点皮毛的了解,对于您的问题我做一个粗略的回答。
1。农民拍电影这种现象在中国是否普遍?这种现象有没有上升的趋势?
我想自然不普遍,否则也不会是新闻。农民自己有一些人结伴唱唱戏,就没有这么引入注意,可见还是很少。也因为我们对“电影”没有放到一个仅仅是娱乐形式的层面上考虑,在中国农民拍电影,这时候这个“电影”引起非常复杂的思考,比如,电影是西方而来的,电影是现代文明的,电影是都市的,反正电影不是乡村的。中国电影在国际上引得关注,一开始就是因为电影拍了农村,而现在中国农民拍电影也引起了关注,这说明电影这个东西好像和东方农业社会的必然的文化冲突造成的心理惊愕。
电影如果仅仅是娱乐形式,哪怕是但有现代性的娱乐形式,随着中国农村的现代性的增长,这种情况也必然增长。用电影的表达,无论是表达什么,革命题材或者武侠神怪,都可以看出东方文化中现代性发生的复杂状况。
这种现象肯定会上升的,如果我们对电影有一个比较宽泛的界定的话。如果形成了某种规模的话,这对中国政府目前的电影管理制度来说是一个新的问题,它一方面肯定符合官方所谓农村的新的进步,但是它有是对现有管理体制的冲击。
2。农民为什么要自拍电影?是为了赶潮流还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反映他们过去的生活?他们的这种做法是否值得称赞?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反问,农民为什么不能自己拍电影。中国农民已经做了完全异乎于传统相信的事情了,农民的大型工厂生产的产品也成为全球化的一部。我想农民可以自己拍电影,而且农民也可以并且肯定会发生把电影看作一个现代工业来经验。
回答你的问题的原初想法,农民有了一点钱,见过了所谓“世面”之后用MINI DV这样的设备组织村社的人拍摄电影,这个电影充满了对他们被一直灌输的电影的想象,必然抗日题材的电影,甚至中国主流媒体中的“记录片”的影响,比如“生活空间”。这种模仿一方面看起来他突破了自我,同时有陷入了窠臼,这种复杂性正式中国各个层面都遇见的问题。
根据上面的判断,那么农民拍电影是时尚对乡村的侵袭,还是他们自我意识的萌发,我想都无法切割得极为清楚,而且对“潮流”的模仿在后发国度本身就伴随着自我的再造,当然更长远的意义上一定也会有自己传统的再度发现,这个再度发现也无论正面意义的还是负面意义的。
农民拍摄电影在哪个层面上是值得批判和压抑的呢?我很难想出任何的理由,如果有任何的理由,我也想要么是不正当、不公正或者嫁祸于此的。所以这个现象无论如何都是值得关注和鼓励的现象。
3。怎样来比较农民拍的电影和正统的电影?两者的主题是否相同?
我没有看过任何一部这个意义上的农民拍摄的电影,很难做深入的判断。就我了解的情况和星星点点的花絮一样的观影经验,我想这个问题我在上面已经做出了一点的回答。我想农民拍电影的模仿程度一定很大,而且越是开始越是如此,越没有传播状况的回馈也越是如此,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已有观影经验对自己的创造做出评价和取舍,这肯定影响了农民拍的电影的自我表达的意义。
正统的电影这个概念,我想你是指中国影院或者电视媒体等形式传播的电影。如果要把农民自己拍摄的电影和这些电影进行比较,其实对我个人而言,我最感兴趣的一定是农民在模仿的时候改写了什么?这个其实也许是新的东西。至于技术、艺术修辞这方面的东西我根本不愿意去比较,这个比较也是不公正和不必要的。当然,还有一个比较就是传播和接受状况也许很有意思,农民自己怎么看自己的作品?他们怎么把这个东西和那些电影进行比较。
“主题”我想肯定是会基本相同的,因为模仿的痕迹会很重的。但是更有趣的还是“改写”的部分,农民如果对这些“主题”在把握上产生“偏差”,这里面也是正反两端的,但是也一定是对中国社会的精神状况的很好的呈现。
4。电影在反映农民的生活或普通人的生活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电影在反映农民的生活或者普通人的生活方面所起的作用很悖论。商业电影基本改写了“生活本身”,却一定是以“人生真谛”的旗号出现的,这一点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最为明显。
电影和日常生活的距离使得一般观众已经把电影看成“梦幻”了,“那是电影,回到生活里来吧!”这样的日常用语非常多。
当然,电影也保留了一些基本资讯传播,“哦,美国农村是在这个样子?”,这中间也存在大量的欺骗性成分。
5。有一种说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涉及农民的电影题材很流行,因为当时号召艺术要为“工、农、兵”服务,后来政治让位于商业利益。您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
中国到目前为止,如果按拷贝发行量的多少来评价,那么最成功的电影应该还是1980年代的反映农村题材的《喜临门》。其间的原因应该有这样的几个方面,1。当时的中国都市生活的方式和组织方式和农业社会还是非常亲缘性的,都市人口中应该有一个非常高的比重是第一代都市人或者第二代都市人;2。当时,电影是城市人口的基本娱乐形式;3。当时,中国社会发生剧烈的变革的是农村,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当时的诸多娱乐形式都注意农村题材,因为这里面有“新现实”。比如,“万员户”这类概念。但是,这个现象到1980年代末期已经发生改变了,那个时候其实都市议题开始涌现,在1987年前后,王朔小说改编热潮就能说明这个本质原因。
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也没有说“艺术不为工、农、兵服务”,所以这个看起来是很直接的原因,我个人却反而认为这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
6。您有没有听说农民在其他领域如演唱或艺术领域崭露头角的例子?
我肯定听说过,但是没有记住。中国农民出一些民间艺术家非常正常,且不说剪纸、捏泥人这些民间艺术,也不说有着诗歌传统的中国有一些农民热爱写诗,在民歌这些领域肯定也有很精彩的艺人的。只是我孤陋寡闻不能记住他们的名字,或者我们对他们还关注不够。
我想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肯定有很大精彩的人被记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