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方人物中国电影百年十佳点评

(2006-04-15 19:41:00)
分类: 电影

南方人物中国电影百年十佳点评

 

1.《神女》

 

1934年吴永刚执导黑白无声片《神女》,这部导演的处女作代表着中国默片艺术的最高成就。一次导演在下班路上偶然发现,一位在马路的煤气灯下徘徊的妓女。他萌发创作一幅绘画《暗淡街灯下的妓女》,结果画稿未成,他却构思成了《神女》的剧本。而影片中灯光下明暗强烈对峙的夜景影调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像,本片在当时就被认为是“中国影坛的最大收获”。阮玲玉在影片中的杰出的表现,也为中国电影史留下了灿烂一笔,她本人也成为中国女影星中的传奇人物。

 

2.《一江春水向东流》

1947年由蔡楚生、郑君里、徐韬联合导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表明了中国的长篇情节剧的创作水平的成熟。本片人物繁多、情节丰富,结构缜密,在创作中确定了国家命运和家庭命运融为一体,政治批判和伦理道德批判高度结合的中国史诗正剧写作的模范。这部影片表明了中国电影人在“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广泛吸取中国戏曲、新戏剧和情节剧电影的叙事养分,终于创作出在立意深刻、主题严肃的同时又赢得观众热爱的成功作品,成为当时最为卖座的电影。

 

3.《小城之春》

1948年费穆导演的《小城之春》是一部从创作过程看起来属于不经意的闲篇,但因为作者长期的艺术积累,终究诞生为里程碑式的杰作。《小城之春》在主题立意上依然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自艾自怨的小格局,但是费穆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吸收到了一种纯粹东方式的“节奏”,叙事的节奏、运镜的节奏和对演员场面调度的节奏,这种石破天惊式的探索成就了中国电影语言的杰作,而这种探索对于电影语言本体思考严重不足的中国电影尤为珍贵。

 

4.《马路天使》

  1937袁牧之导演的《马路天使》作为1930年代中国电影的杰作,它和《十字街头》等片的出现,让我们可以遐想如果没有战争的打断,这批电影人在突破室内戏的思维后,会在电影艺术创作上给中国电影留下怎样的惊喜。《马路天使》的质地来源于实景摄影,来源于自然光线下的摄影,来源于对都市空间的亲切而又生动的把握,来源于导演对演员的使用,这搁在当时的世界电影范畴都是优秀的。《马路天使》同样立下了喜剧的典范,让人在笑声里反思和流泪的喜剧典范。

 

5.《早春二月》

1963年代谢铁骊导演的《早春二月》是整个中国大陆十七年代电影在复杂的生产环境下的电影艺术探索的代表。在高度的政治性创作下,《早春二月》是探讨中国民族电影形式的一种求索,影片的江南空间的使用,将柔石的小说用一种散文化的方式电影化,导演手法极其含蓄,影片中谢芳和孙道临塑造的陶岚和萧涧秋的银幕形象更是难以忘怀。在后来的政治风暴中《早春二月》却成为建国以后最为著名的“大毒草”,在政治化的创作生涯中能利用中国文化传统的才华也使得谢铁骊成为重要的电影作者。

 

6.《黄土地》

陈凯歌1984年创作的《黄土地》使得中国电影非常难得的和整个思想界同步,使得中国电影没有成为其他艺术媒介的附属物和派生物,它使得电影在1980年代成为中国大陆前卫和激进分子。《黄土地》给中国电影界带来的震撼是视觉性的,这是电影本身的震撼。《黄土地》的重要性或许还在于它使得自然空间成为主角,空间本身具有的叙事功能和文化意涵甚至超越了原有的“文学性”的故事素材,这在中国电影史上也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笔。这样使得中国电影传统的“载道”功能在“以事说理”之外得到大大的强化。

 

7.《芙蓉镇》

1986年谢晋执导了《芙蓉镇》,这部电影表明谢晋的文化思考和电影思考都达到了顶点,影片从一个小镇上几个普通人物在“文革”前后十几年命运的升沉变迁,来探讨极左思想的渊源,来反思民族的历史。这种家国伦理的写作方法,使他成为中国电影正统的“情节剧”写作的集大成者。谢晋是在剧作叙事技法和镜语技法上深入学习国内外常规电影语汇的中国电影人的典范。同时他对社会问题和国族历史的思考的敏锐性也让这部作品在道德层面上延续了中国电影的“左翼”电影的道德勇气,同时也被束缚在这种历史窠臼中。

 

8.《大闹天宫》

1920年代万氏四兄弟在摸索中国动画电影的道路,到1963年,他们的《大闹天宫》动画梦终于变成了现实,影片连续在国际电影节上夺魁,还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上映。这表明《大闹天宫》的大量使用民族色彩和民族音乐,将中国美术传统和技法使用在动画片制作上的探索,终于使得中国动画片以鲜明的个性立足于世界动画电影领域。中国水墨风格的动画片也和功夫电影一起成为真正打入国际市场的拳头产品。《大闹天宫》的故事利用虽然带有明显的时代痕迹,但是它的艺术效果却是超越时代的。

 

9.《红高粱》

1987年张艺谋摆脱了摄影师身份,执导了自己第一部作品《红高粱》,在这部电影中他的视觉渲染能力被彻底地释放出来,同时作为导演,他利用现有材料的眼光和智慧也开始被世人所发现。这部电影是一部私人欲望释放的电影,而它借助的外壳,原来的小说和西部的风情景物都使得这种作者个人欲望的宣泄成为某种“时代精神”的注脚。《红高粱》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非常奇特的一部搅浑了个人和集体的欲望的作品,正如影片的叙事方式本身就带来虚构和真实历史记忆的混淆效果,这种混淆开创了张艺谋式的寓言和童话。

 

10.《站台》。

2000年贾樟柯在《站台》中完成了他对1980年代中国的带有史诗企图的书写,这部作品也成为很多在那个时代放逐和游走过自己青春的人的代言。影片使得关于1980年代的个人记忆开始变得重要起来,使得对这个时代的思考由《人生》的沉重彻底转化为一种青春惆怅物语。贾樟柯在《小武》里呈现的对电影语言的天赋,在这部作品中转化为一种成为艺术大师的强烈的自觉愿望,长镜头和场面调度的使用,以及游走的剧团的叙事载体呈现出一种骚动下的强迫性镇静,这种语汇在中国电影史中也具有一种标本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