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畔听暖出发的温暖休闲 |
『时畔听暖』出发的温暖
小时候不喜欢呆在家里,喜欢到处玩,总觉得出发的感觉是那么好,尤其乘车在外的时光是那么美。
外婆家在隔壁镇上,每年过年去外婆家拜年就得乘车去,印象里,沿路可以看到一片松树林、一片葡萄园、一泓清澈的流水、一栋高耸入天的烧砖烟囱,这是我开始乘坐公共汽车的经验。外婆家远,需要乘车半个多小时到,回来把外地的见闻讲给伙伴听,这让我在他们中间很有面子。只是,每年基本上才乘坐一两次,内心充满着期盼,以至稍微大点,每逢路上看到汽车呼啸而过,内心十分向往,跟在车后嗅汽油味儿,就觉得过瘾。后来看到好多人居然晕车,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可是他们趴在车窗边一本正经的诉衷肠,我又不能过分质疑他们的信仰。
小学上学基本靠走。冷清的乡间小道上,偶尔碰见拖运砖头的拖拉机“琼琼琼”由远而近顺道、“轰轰轰”慢道上坡爬行的时候,赶紧把书包绕到屁股那背好,选取有利时机,双手巴着车尾,双脚翘起来,呵呵好激动啊。司机发现了,突然一声吼,胆小的就立马松手,胆大的非要多巴会,看着司机鼓着脸生气真好玩。一路上,我们玩闹着,笑声弥漫在乡间田野。
上初中后,学校距离家有六七里远,大家都住校。每周一早上,就有一辆车停在村子东头稻场那侯着,附近几个湾的同学都背着厚重的书包相聚于此,到点了,车开,司机沿路还不忘拉客以示生意兴隆,十几分钟,车到学校。到周五下午放假,车又到学校门口侯旨,如周一早上一样。印象里的乘车,总是拥挤不堪,一肚闷气。当然也有改变方针的时候,比如骑车去,步行去。可骑车易盗,步行天易黑,终非良策,偶一为之可也。
高中时去城里读书,才开始独立的乘车,起点站终点站都比较死板。在那“一心只读圣贤书”时代,每周才休息半天,每月流行放月假,休息两天,同学们才回去“拿生活费”。开始看三毛的书,对旅游也有充满无限向往,故乡那个村子,家乡那个小镇,那个小点,如一抹青墨淡远开去。
第一次独自坐公交去欣赏较远的风景,那是高考后在武汉打工时,没土豪朋友指点,纯粹是乡巴佬,听工友说在武汉去任何地方不论多远都是1.2元,没人售票,全系自觉投币,司机不好找零,于是,我事先就准备好2.4元,手头里攥得紧紧的,怕错过点。一上车,我一把都扔进去了,然后赶紧找扶手找座位,毕,安抚的心突然波涛澎湃了:我回来咋办啊?我回来的车钱也塞进去了啊!我马上捉急起来,悲从中来,懊恼不已,自艾自怨,天崩地裂,生不如死,不好的名词都纷纷砸向我吧。
长大后,因为学习工作的压力,时间的限制,物质的左右,乘车的机会虽然多了,但出发的目的变复杂了,大多是猴急猴急的,对出发的趣味,在麻木的忙于拍照中早已解构解散。
一如记忆中那一缕炊烟,袅袅悠远,摇曳淡去,却总觉温暖。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