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里的杂谈和杂谈里的教育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不白集 |
先把这几篇的主旨来个“断章取义”:
《亲历:我也打过老师,有些老师就该打》:题目就是主旨,不多说了。
《摆摆老师被打的事儿》:原题叫做《也来摆摆老师被打的事儿》,说的是从小到大老师对他或他同学扇打的经历。——在他眼中,老师不过是打手。
《领导眼下老师被打》:一次学校领导推卸责任让打架学生家长来打老师的美好壮举。
《谁之错?》:原题《学生打老师,谁之错——教育给我越来越多的困惑》,这篇从学校、家长、社会、媒体都方面都这一问题进行讨论,论述中肯。
《呼唤体罚》:如题。
《欺软怕硬的老师不能值得同情》:标题过滤后立意狠明显,其实原题叫做《这样的老师知不知道同情?》,主题是“简单来说,老师跟妓女一样,都是一群吃软怕硬的东西。”
《我看老师挨打》:原题是《言沫尘看待学生打老师事件!》,结论是一个“疑问”且“肯定”的判断——“谁规定了老师可以体罚学生!”
《老师只是替罪羊》:原题是《孩子,让我们一起打你们老师吧》,结论是正如“骂教育部可以,但不能骂老师。”一样,那些整天在鸡鸡歪歪教师不是的,有本事就去打更该打,有本事就去骂更该骂的啊!
《错在谁?》:原题是《老师被打都是哪个惹的祸》,结论是:“学校的管理体制有问题!”
《救救孩子救救教育》:原题是《谁来救救我们的孩子,谁来救救孩子的教育》,结论也比较清晰,是对整个社会、学校、家长的反思。
《讨论》:地址出现在杂谈。
以上帖子文章中,绝大多数是指摘老师的不是的,在这些“物以类聚”的笼罩下,让大家林林总总总算看出问题来了:
不知道是杂谈的斑竹推荐的呢还是推荐后版主再批注的,但无论是谁,总之,这种导向是不好的。偷尼姑的和尚肯定有,但如果我们在《太阳报》上来个专版,题目如下:
《我也偷过和尚,有些和尚就是偷尼姑》
《摆摆和尚偷尼姑的事儿》
《方丈眼下的和尚偷尼姑》
《引诱尼姑的和尚不能同情》
《我看和尚偷尼姑》
《和尚也是人》……
大家都是守法的人,《未成年保护法》啊教育部的什么明文啊指示啊都死死的记住。但是,前教~育部~长周~济说:“骂教育部可以,但不能骂老师。”而事实上不仅仅是骂了,更是打了杀了,可是一、谁把这个“指示”当“指示”了呢?二、谁又敢去骂教育~部呢?说到底,中国人都是好推卸责任的人,对教育问题表现得最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