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里的杂谈和杂谈里的教育

(2009-04-26 01:05:21)
标签:

教育

杂谈

分类: 不白集

 

                   教育里的杂谈和杂谈里的教育 

                            ——到底谁在打老师?

    在看今天的新~浪论坛首页的时候,发现锐头条赫然在目的都是教育问题,教育问题怎么突然这么吃香啊?还是那个倒霉的学校或者老师出了问题被逮住把柄了?一看标题,很触目惊心,原来这次头条做了件“大好事”,讨论的是教育的体罚问题。还是先来个截图:

 

 教育里的杂谈和杂谈里的教育

 

 

先把这几篇的主旨来个“断章取义”:

 

亲历:我也打过老师,有些老师就该打》:题目就是主旨,不多说了。

摆摆老师被打的事儿》:原题叫做《也来摆摆老师被打的事儿》,说的是从小到大老师对他或他同学扇打的经历。——在他眼中,老师不过是打手。

领导眼下老师被打》:一次学校领导推卸责任让打架学生家长来打老师的美好壮举。

谁之错?》:原题《学生打老师,谁之错——教育给我越来越多的困惑》,这篇从学校、家长、社会、媒体都方面都这一问题进行讨论,论述中肯。

呼唤体罚》:如题。

欺软怕硬的老师不能值得同情》:标题过滤后立意狠明显,其实原题叫做《这样的老师知不知道同情?》,主题是“简单来说,老师跟妓女一样,都是一群吃软怕硬的东西。”

我看老师挨打》:原题是《言沫尘看待学生打老师事件!》,结论是一个“疑问”且“肯定”的判断——“谁规定了老师可以体罚学生!”

老师只是替罪羊》:原题是《孩子,让我们一起打你们老师吧》,结论是正如“骂教育部可以,但不能骂老师。”一样,那些整天在鸡鸡歪歪教师不是的,有本事就去打更该打,有本事就去骂更该骂的啊!

错在谁?》:原题是《老师被打都是哪个惹的祸》,结论是:“学校的管理体制有问题!”

救救孩子救救教育》:原题是《谁来救救我们的孩子,谁来救救孩子的教育》,结论也比较清晰,是对整个社会、学校、家长的反思。

讨论》:地址出现在杂谈。

 

以上帖子文章中,绝大多数是指摘老师的不是的,在这些“物以类聚”的笼罩下,让大家林林总总总算看出问题来了:

   老师凭什么打学生?老师有本事就不教书啊?老师就是贱人和变态!

 

                    **               **               **

      老师挨打的肯定有错,老师挨打的也肯定是少数,但是一个论坛以三比七的篇幅来写老师该打是事实老师混账是事实,怎么说这种导向是不好的,我们不是反对批评老师,甚至我也批评老师,但是一种批评集合在一起你不是个人刊物而是舆论导向就要考虑应有的公平的导向,这才是主要的。

    看看锐头条中杂谈出身的那些帖子,都有这样的标记:

 

教育里的杂谈和杂谈里的教育

 

不知道是杂谈的斑竹推荐的呢还是推荐后版主再批注的,但无论是谁,总之,这种导向是不好的。偷尼姑的和尚肯定有,但如果我们在《太阳报》上来个专版,题目如下:

《我也偷过和尚,有些和尚就是偷尼姑》

《摆摆和尚偷尼姑的事儿》

《方丈眼下的和尚偷尼姑》

《引诱尼姑的和尚不能同情》

《我看和尚偷尼姑》

《和尚也是人》……

    容或比拟不伦,但银河系的成员看了次日的这份《太阳报》,将对和尚有什么看法呢?

大家都是守法的人,《未成年保护法》啊教育部的什么明文啊指示啊都死死的记住。但是,前教~育部~长周~济说:“骂教育部可以,但不能骂老师。”而事实上不仅仅是骂了,更是打了杀了,可是一、谁把这个“指示”当“指示”了呢?二、谁又敢去骂教育~部呢?说到底,中国人都是好推卸责任的人,对教育问题表现得最明显!

    到底谁在打老师呢?大家肯定貌似专家中庸的会谈到社会啊家长啊学校啊学生自己啊,说是说了,但是最后呢?大家眼睛却又放小的盯住学校里的老师——甚至还不是学校里的其他的非老师们,比如校长、主任等领导,这就是事实,这就是大家的公正和公平,这就是大家的仗义和胆量!

 

                       **               **               **

    大话教育毕竟不是纯粹的教育理念枯燥的讨论,也会在教育主轴下,联系历史和现实,散文化杂谈化的随便谈谈教育,同时他们在不作秀不炒作下,也写写小说诗歌散文杂文,去杂谈教育意外的事,而这些才是正常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新浪杂谈是新~浪论坛的头号红人,在杂谈的笼阔下,教育问题也是他们的一大主题。有更多人来关心教育问题,这本是好事,但是关心的教育问题变成诬告和构陷,那就只能说是水准和心态的问题了。

 

               **               **               **

    很多说法,大家也说了。

    想起年羹尧的一副对联,作为结尾:

 

             不敬先生,天诛地灭;

             误人子弟,男盗女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紫檀情缘
后一篇:造句和点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