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注大学生倡议书是乌托邦倡议

(2008-11-22 14:10:25)
标签:

杂谈

唐文飞

关注大学生

乌托邦倡议

教育

分类: 不白集

   唐文飞不知是何许人也,最近以慈悲心怀来大发英雄帖,倡议“发出关注大学生倡议书,吹响社会集结号” 的雄文,说:

 

“毕业的那段时间,我曾在努力的为自己谋求一份能够养活自己的工作,但是三个月过去了,我得到的却是‘没有工作、没有金钱、没有住地、没有理解’的窘迫,换句话说,在城市里根本就没有我的容身之所。此刻,写下这些文字,我的心是复杂的。”

“现在的大学生确实是太苦了。自一九九九年以来的高校扩招翻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新的一页。在大学扩招将近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大学生的人数逐年递增,人民素质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长期困扰着青年学子的上大学难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但是随之而来的,又出现了一些并不能让民众乐于接受的新问题。比如:贫困学生上学难、毕业生找工作难、教育质量下降等。而这其中又以毕业生就业难表现得最为突出。”

 

倡议不足,果真来了计划,写到“关爱社会的策划方案中的活动安排f条”,看了也觉得是的。其实好多事大家也在做,比如大学的心理辅导啊各个招生就业办的措施啊,就拿国家级别的来说,“大学生村官制度”“选调生制度”“资教制度”等等,虽然不无问题,但不可否认在很大程度上国家为此缓解了相当大一部分的就业压力。

但是我自己觉得,这种倡议是乌托邦倡议,最终会变形的。

 

首先该说是你自己思维还是陈旧的问题。读书已经到大学生毕业了,你真的没有本事养活自己吗?是的,有人家里兄弟姊妹多,父母常年多病年老体衰,但是你一旦毕业了就真的在社会强大压力下没能力养活自己了,这首先不是你自己的错吗?说实话,好多大学生都不觉得工作难找,而是自己觉得工资低而不愿意高就。再说你可以找个工作起码可以让自己不至于挨饿,就是先求温饱,如果你敢或愿意放下架子,这都不难。温饱满足了,再说其他。

如果说背帐上学,大学可以看看湖北董永故乡的孝感的一个叫做谭之平大学生的事迹,大家自己去百度一下那个名字或者不愿意百度就参看http://baike.baidu.com/view/1850760.htm,同为大学生,你是个典型的例子,别人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啊。

爱情串串香网友发帖的《关于<发出关注大学生倡议书,吹响社会集结号>》,在文章中说:

 

“ 今天在论坛看到<<发出关注大学生倡议书,吹响社会集结号>>,心里特别不是个滋味,大学生应该为这篇文章感觉到丢人。你们花父母的血汗钱去读书,结果读完书却来这一出,为什么?因为自己放不下架子,试想,一个初中都没有上完的人谁来关注,这一类人比你们大学生数量要多了不知道多少,他们能在最底层的位置上工作,并在最底层的位置上默默耕耘,挣钱补贴家用。你们呢,学完后不愿从最底层做起,只因手里那个毕业证,心比天高,好高骛远,只想着这个关注,那个关注,你们能上完大学,就是国家,社会,父母对你最大的关注,他们已经关注你二十多年了,还要关注?屁话!如果你们也愿意从一个普通的小工开始做起,我想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就没有了,上大学除了让你们的头越来越高傲,越来越自以为是,其他的你们都忘了,甚至连最基本的感恩!”

 

很值得参考。

如果自己心态没摆正,到后来别人再怎么关注甚至帮助,都不是真正的关注和关心,甚至是——名词说大点——助纣为孽。而那些被帮助过的人,又会有多大的能耐就值得怀疑的。自立自强不足,是补救不来的,难保下次有问题了就又来寻求关注和帮助。

 

其次就说到教育问题。如果倡议关注大学生可以成立而且惹来那多关注,我敢肯定那关注多来自大学生的家长朋友和大学生自己。如果那些问题都成立的话,大家何不眼界再开阔点:大学制造出了那些跳楼自杀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产品,高级的质检员该马上想到这种产品在大学也就马上定型了,质量问题肯定不仅仅是出在大学身上,那些送产品进来的小学中学甚至是那些制度程序才是关键程序,小学中学更值得大家去关注去讨论,只是看到已经快成型的产品来扑救,是不是很有点本末倒置了呢?社会要检验个车间生产的零件,我们觉得,产品要不检讨不关注则已,要检讨要关注就得去关注整个过程、程序(尤其的前面的过程和程序)和思路。而这个问题,早就有人在关注,只是还没定案罢了。

 

再次当然就是社会问题了。社会的功利性,市场的经济性,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性,等等,都是一种刺激的环境。能在这环境下摆正心态,自然就可以向进走。这些也多复杂了,我看社会上的好多因素大家都也在讨论,说得也不错,我也就不说了。不过说到社会的功利性啊物欲横流啊什么的,我随意想到一个问题,说下作为结尾:当时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大家都主张人文主义以人为本,主张以个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而现在不正是那时候的追求吗?当时的追求有好的一面大家都去接受不好的一面大家现在去诅咒,想起李敖当年的一个比如:见到一个有了梅毒的大美人,我们一方面想占有她,一方面想自己不被传染,想得真美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