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孝感日报孝感学院报新闻 |
4月29日,著名的比较伟大的台湾杂文作家柏杨死了,社会舆论一片哀悼。柏杨这人整体不错,《丑陋的中国人》应该是受人民欢迎的书籍,柏杨的“文明批评”、“社会批评”应该说是很不错的,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胆量和学识。一部分人把他和李敖比较起来,把他们称作是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杂文学家,一定程度上我也赞成这一批评(李敖虽然批评过他,就事论事,柏杨在坐牢后情感反映那件事上我觉得本来是柏杨有点不对)。柏杨死矣,而当代中国乃至中国的任一时代,是该有这类人来“做一个坏人”的,在次算是一个默悼吧。
五一呢,自然该提到家福乐事件了。说实话,不提这的时候我还是“浅人”还从没听说过家福乐,而社会一广播我才知道有个外国“主持”的家福乐在中国还算比较“拽”。这不提了。“家福乐事件”起码可以看出国家栋梁和正人君子所谓的“80后”虽然千般不是,但起码还是在爱国热情上决不为了什么什么利益而含糊,他们敢爱敢恨,不愧为起码的人的,起码比某些人为了某些东西顾忌自己的言论行为来还是比较可爱些。
孝感市孝南区的教师工资待遇问题呢,在“英雄”东门之杨等人的抗争努力下,也算整体上取得一个好的结果,起码有领导在重视这一问题,都是一个好的环境。
一晃五一就过了,下了大暴雨,我也喝酒昏沉过几天。但是五一一过,开始上班了,精神就要调整了。到了6号,一向比较准时发放的《孝感学院报》却不见发放,我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电话刘苗妹妹向刘妹妹要了一份,准备还是看看吧。小苗妹妹说:“这期办得这好,你还没看过?呵呵。”我想我本来就想就最近发生的事和院报批评一起来写下的,整体上要表扬一下院报的,但迟迟不发院报到同大公寓,又耽误了我的写,我就可能又要来“不理智”地来“批评”了。
这第一个批评,就是院报的发放问题。这一问题我本来要来写“赞美”的,前面说了,你拖欠了十来天,我就要批评了:以前在我的老乡兼朋友余欢妹妹做院报记者团团长时期,院报发放还是蛮及时的,可见当是记者们的负责;这次不知道是故意不给我看还是某些记者私藏了院报以备揩屁股垫桌子作废纸用,但是你既然去了院报当了其中的一员,一方面我们是该谅解你们的辛苦,一方面你们是职责所在,是要完成任务的,不然就是渎职,我要批评的。而且还希望你们的领导看到,也来批评你们的。
刘苗妹妹说“这期办得这好”,我回去瞄了瞄,觉得小苗妹妹说得基本属实。
上次说道基本的语言文字标点符号问题,知道负责人看了会生气,但说实话,这是“硬伤”,那没办法,也是新闻报纸的基本要求,不得不提。其实院报上次错的还是小事,因为认真细看又像宋和尚那样“有心思”的人毕竟不多,再说了比起《孝感日报》的一次“失误”来,还是没那么“掉得大”的。我们看今年4月19日的孝感第一大党报《孝感日报》第三版,就有篇这样的告示:《关于征集会微、会的通知》,很明显的,“会微”当作“会徽”。——这是第一次“失误”,我们可以原谅。但是两天后的21日的《孝感日报》第四版上,又登载了同一篇告示,这篇把“会徽”写作“会微”的告示。——这是第二次“失误”(一而已矣,岂可在乎?)。这还不算,更好玩的是在当天的日报的第三版下面又登载了这篇告示——这篇把“会徽”写作“会微”的告示。也就是说,这篇告示竟然在同天的日报上重复登载了两次。——第三次在孝感第一大党报上把“会徽”写作“会微”,白纸黑字俱在,铁证如山,我们还可以说是“失误”乎?4月19日《孝感日报》第四版责任编辑严学海、责任校对陈秀莲、4月21日《孝感日报》第四版责任编辑晓峰、责任校对李超峰还不该好好检讨吗?还不该有空电话宋和尚请宋和尚吃饭接受宋和尚我的批评吗?
所以,比较起来,院报的上次在语言文字方面的错误,还是“小焉者也”,纵使错了还是“自家人”在看,没丢脸丢到普孝感之下。本期的院报呢,错误率还是很低的。但语言问题是个大问题,孝感又在迎接湖北省二类语言城市的评建工作,所以还是要简单说下。我尽量象征性地摘一两篇提里面一两个错误然后说下整体不足吧。
二版:
陈凌和彭威的《百善孝为先》。倒数第三段明确标明出处地提到学校党委书记肖波在2008年4月4日《中国教育报》发表的一篇文章《赋予孝德教育新的时代意义》里的一句话:“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孝德,促进学生起教于微细,尝试于躬行,知行统一,让每一大学生体会到父母的含辛茹苦与养育之恩,并引导他们从点滴做起,回报亲恩”。上天就帮我,我手上正有当天报纸,于是去查肖书记的原文。这下可好,发现引文有问题。为了说明问题,我把肖书记的那个被引用的文字“搬”在下面:
“三是提倡情行并重,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孝德。开展孝德教育,就是要把孝的情感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以情导行,以行表情,促进学生起教于微细,尝试于躬行,知行统一。在校园可创设一些有利的教育情境,如利用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节日,强化大学生的孝老爱亲意识,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孤儿院、干休所等处去实践体验,传播爱意,还可以通过‘一封家书’、‘生日念亲恩’、‘我的人生账单’等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一大学生体会到父母的含辛茹苦与养育之恩,并引导他们从点滴做起,回报亲恩。”
对比肖书记的原文(红字为作者引用的文字),我们就知道,《百善孝为先》里引文的“科学浓缩法”了。其实引文意思倒不存在什么大问题,问题是你既然标明出处且直接引用,是不是作为一个基本的严肃的重事实的新闻工作者也要重视肖书记的原文的这一“事实”呢?推衍开去,就不多说了,大家好好想想吧。顺便说一句不关作者的题外话:大家口口声声总说重视领导意见向领导看齐啊什么的,可谁有宋和尚这样“认真学习精神和文件”的呢?
三版:
朱飞和丁浩的《铿锵玫瑰,红色跑道展风采》。且不说“玫瑰”在这里代表什么确实否。花所代表的含义,每一种花都不一样。玫瑰花语一般有:玫瑰:爱情、爱与美、容光焕发;玫瑰(红):热情、热爱着您;玫瑰(粉红):感动、爱的宣言、铭记于心;玫瑰(白):天真、纯洁、尊敬;玫瑰(黄):不贞、嫉妒;玫瑰(捧花):幸福之爱。按说标题又以红色观之,当是热情(不是爱情!),但文章体现不出来,而且文章里面也没有一个字提到题目,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倒数第二段顺数第三排里,“轻而一举”当作“轻而易举”。
“对话栏”里,邱祥玲的《无私的奉献无悔的选择——访外国语学院辅导员黄文娟》。第二问,人称是“你”,后面的几问都是“您”(第一问还专门称作老师呢),新闻通讯不是不可以参合自己的观点和感情,但这样前后不一致容易凸出对人物的褒贬,是不足取的。也许作者根本没考虑这个问题,就是打错字了。深层点说呢,就是本文不注意细节,很多问题的都是没水准的,尤其是回答。还是看2008年4月4日我校肖书记的那篇文章登载同一版即第三版,也有全国大学辅导员的优秀代表的采访和对答,一对比,你看别人回答得多够水准,谈话也很注意细节,细节很感染人。写采访不注意细节很容易看出假大空,纵是事实也让人反感。黄文娟若干年看了这篇采访不苦笑和陌生乃至惭愧,用柏杨的话说,就是:我赌你两块钱!
(明去武汉。最近穷忙。先简单说两句如上。过两天把下面的批评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