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上学路

标签:
历史情感杂谈文化图片 |
分类: 远方的彩虹 |
突然有了去走一走四五十年前上小学的路的想法。2月27日下午,天气晴好,正好没事,我一人散步到老家,沿着当年上小学的路一直走到镇上。
首先得经过一口主路边的小池塘。
如今小塘已不存在了,塘底淤积抬升,已经被开辟成菜地,再也没有当年的样子,恐怖也不复存在。
我们村后有一个大塘,它不属于我们村,是邻村大郎的当家水塘,印象中他总是蓄满了水,塘埂很大,下面地势很低,是大片的水田。现在的塘已积满了淤泥,长满了水草,早已干涸,不再有蓄水灌溉功能,它下面已是公路、厂房,再也用不上它。
走过这个大塘,这条田埂是必经之路,只是当年它比现在宽阔多了,两边田地的布局一如当年,四五十年没有大变化。
再往前走,右拐弯是一个大水田,大水田的上面也有一块不大的水塘,现在也干涸了,但样子还在。塘上沿的田地已不是当年的样子。记得这一块的田埂是我们经常活动的地方,有时骑在上面干画子(香烟盒子或书本纸叠成的),有时打扑克。记得有一年,小叔将一副扑克用桐油油过一遍,被我们偷来,常常在下午放学后几个伙伴骑在田埂上玩。这副牌经久耐用,玩了好长时间,直到有一次玩得太久,被父亲搜出来全撕了,铺满一筛子,当时的画面犹在眼前。路上玩迟了,回家就撒谎说做作业迟了,扫地迟了,劳动迟了等等,发挥想象尽找些当年可能导致迟回家的各种理由,大家之前得统一口径。多数情况下是能糊弄过去的,糊不过去,轻则遭一顿痛骂,重则棍子上身。
再往前走是岗上的一个大塘,这塘现在还在用,里面有水,但污染较重,已不能用于生活。不过当年我们并不是走塘沿上的这条路,而是靠西面的田埂。路边原来有几个坟茔,经常下午放学迟了就不敢走这条路的,现在,旁边的粮站向外扩张征地,坟迁走了,路就移到塘边来了。
在这口大塘边上,粮站围墙在这里开了一个小门,是为了站里居民到大塘洗涮方便,也成为了我们上下学超近的必经之路。但是以前门不在之个位置,应在左边二三十米处。
水塔还在,我上小学一年级时就有了,因此它至少建于50多年前。


这些都是当年粮站的老房子,是我们无数次穿梭玩耍的地方,现在看了,仍有熟悉感亲切感。幸运的是它们大多数还在,虽然有的已是残垣断壁,但仍能给我以美好的回忆。遗憾的是它们大多已遗弃不用了,可能不久就会消失。
这栋白墙小二楼房子留给我的记忆特别深刻。当年电视机很稀罕,整个镇上只有几个大单位才有,粮站就有一台小小的黑白机。我们几个小伙伴有时晚上就从村子跑到这里来看电视,电视机就放在这栋楼的一层最南边的一间办公室里。扑空看不到电视是常有的事,有时锁门不放,有时是人多里面站不下,管理者驱离来人,关机锁门。当然有时人走了他们又会开机。我们有时也会打个回马枪。记得那时好像就是放新闻,我们对它感兴趣的不是电视播放的内容,而是好奇这匣子里的人会动会讲话。
出了粮站大门,就到了镇上,几十年沧海桑田,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完全找不到当年的模样,我们上的小学已迁走,旧址改建成了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