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关于糖糖情感 |
分类: 魅力女人 |
题记:
糖糖的文字:每个人身上都有伤痕,有的在心上,有的人伤在身体深处。我们总千方百计想把它遮住,在伤口上画的更美。却不知,能遮住的是伤口,永远遮盖不了那些过往的青春,停留在心间的人和事。每一道伤疤,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伤疤是我们的生活轨迹,也是最珍贵的人生财富,它照亮了美丽的人生,让我懂得欣赏残缺的美。
糖糖不大,80后女生,关于写作,已经有了三年的历程。她说,写作能叫她自己兴奋,能让她感觉很快乐,感知生活、爱情都无上美好,而好的文字却能温暖人心,让你在瞬间产生共振、共鸣。在她的博客上浏览她写过的那些文字和说过的那些话,多数都有淡淡的忧伤。说话轻声细语,看起来柔弱轻巧,她的QQ签名:写字的时候很快乐,忽然很难过。她的文章大多是爱情故事或生活感悟,有点像碎碎念叨,又像是掏心掏肺。她喜欢把那些欢喜忧伤的文字称为纯美。但是,绝不称之为绵羊体,在她看来那不过是一些小女生的幼稚文学。
糖糖的生活,安排得很满。她原本不必这样忙碌,把自己折腾到今天这种地步,完全是她自己的选择。糖糖的本名吴明娟,是郑州一家网站的编辑。负责搜罗天下女人关心的时尚资讯类信息,还有娱乐事件和情感故事。这工作原本不怎么耗费精力,可她偏偏在做这些的时候对文字产生了兴趣,而且愈加浓厚。终于在2006年投身到业余写手的行列,尝试给《大河报》、《平顶山晚报》等报纸,以及《女人坊》、《丽人闺坊》等杂志投稿。近段时间,她的作品多用于这些刊物的卷首语。
对于卷首语,这种存在于杂志第一页的千字文章,我们的理解是它具有统领和煽动作用。一个词,一句反问,一个感叹号,稍不留神就将一个新的念头推向情感纠结的浪尖,那些女性读者的感动与感触有此一次次激活。说白了,卷首语就是一个超级浓缩却表达丰富,包裹万千话语却又细腻感应生活的文章。就像天空划过的闪电,搭扣一开一合,云朵刹那间变换形状。写出这样文章的人,心绪定然也如闪电,瞬息万变。
抛开每天固定的8小时工作时间,以及吃饭、睡觉的时间,糖糖可以用来写文章的时间,也只有短短4个小时。这挤出来的4个小时就显得分外珍贵,她需要读书、充电、感悟、表达。有时候,她还需要在安静的空间里独处,以迸发创作的灵感。
或者,一个人到街上走走,偶遇那些情情爱爱的故事,这是她所喜欢做的事。曾经到一个精品店里,推开门就听见年轻的店老板痛哭失声,那种伤心欲绝的大哭。糖糖徘徊在店里许久,想了很多年轻老板可能遭遇的爱情劫难,在那个深夜里她将那些版本码成文字,又是一篇叫人动情的伤感文章。
能叫糖糖为之动心、动笔的,或随时转移注意力的,有好多。一束盛开的百合能叫她保持三分钟的想象,想一场浪漫的约会;一杯快要过保质期的牛奶能叫她持续一天的猜测,猜测爱情的生命线有多长;一个记事本能叫她收藏一年之久,那里有旅行的故事和逝去的时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她那些伤感爱情中不可或缺的道具。
她就是这样,轻易就被生活里存在的一切事物打动、冲动、感动或者伤怀,让这些都成为她文字里的主角,这是一件让她觉得荣耀和自信的事儿。她码的这些字,并不是要影响谁,也不介意谁的评论是好是坏,她说,她只表达自己,表达了也就足够了,其他都无所谓。
她的阅读:
余华的《活着》,看了又看,朴实的语言对人心造成的震撼,比那些蓄意谋划的尖锐文字更深刻。
关于韩寒、郭敬明,他们的话有血淋淋的悲观,偶尔也看,一扫而过。
关于曾轶可,每个人对待文字如同对待爱情,有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她的存在有存在的理由,她代表了90后,这是个性突出的一代。
她的热爱:
看书、听音乐、旅行。
最爱王菲、蔡琴,要么飘渺要么安静,叫人神魂交错,感慨万千。最近迷上拉丁舞和游泳,多元化的兴趣有利于多元化的创作。
她的颜色:
白色、浅蓝色、粉色、红色,曾经还有黑色。
那段爱情失利的岁月最爱黑色,也写过很多伤感的故事。现在喜欢淡雅的颜色,顺应着现在的生活和心情。总体来说,对花色或艳丽的颜色,没有兴趣。
她的梦想:
一直随性,用自己的文字表达自己的心情。如果时机到了,希望做一个自由撰稿人,沉浸在文字的世界,出一本散文集,躲在文字背后,感时伤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