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惊醒和平时代的我们

标签:
随笔/感悟文化 |
分类: 苏颜看苏颜想 |
最近追完了《觉醒年代》,几度热泪盈眶。之前听人说看到特别打动人的东西,会起一身鸡皮疙瘩,我不信,追这部剧时,真的很多次都头皮发麻,身体直接给出反应。
印象中这种正剧大多枯燥,调子拔得高,人物脸谱化,严肃有余,但观赏性不足,很容易为了主旋律硬凹英雄感,这部剧没有。
那个乱世,那段历史,那群走在时代前沿的人,都不是扁平而刻板的。
狂妄自负、恣意纵横的陈独秀,一样面临疏离冷漠的父子关系;
写出《青春》名篇的李大钊,会被长他六岁的妻子唤作“憨坨”,他也会柔情地喊妻一声“姐”。
隔着一百多年的光阴,他们的真挚热烈,依旧撼动人心。
这是一部纪念建党百年的红剧。其实之前,对于党史,我并不很了解,对于民国的印象,也仅仅停留在军阀混战的笼统印象和一些标志性的服饰符号上。
看完这部剧,等于重温了一遍历史,43集的体量,基本把那段峥嵘岁月中的重要事件、代表人物和思潮激荡交待清楚了,不,不止是交待清楚,更惊醒了和平时代的我们。
如果每个时代,没有那些不惧献身的理想主义者,历史的车轮就不会向前。很难说,我们当下的生活会是怎样。
人在年轻时,执着于期盼未来,目光望向很远很远的地方。步入中年,却开始回首过去,试图看清为什么能走到现在,身处的世界是如何进化成当下的样子。
历史,是记录,也是镜子。
追剧过程中,屡屡被很多个点触动,心向往之:
1、民国的人都好有礼貌啊。无论高官平民,学生老师,见面躬身行礼,尊称“先生”。虽布衣粗衫,但礼数周全,难掩君子之风。那种谦谦气度,真的是一个国家的脸面。真希望现在依旧奉行这样的礼仪,把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刻在细节里。
2、身处乱世,胸怀理想的人宛如赤子,纯净澄澈。一夜白头的郭心刚赚了我太多眼泪,放在当下,很难想象会有人因为国家大事那样伤心彻骨,呕心沥血,何况只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们就像天上的星辰,不耀眼,却熠熠生辉,连在一起,便是璀璨星河,照亮夜空。
3、总有一些人,立志要为他人幸福而活,他们是最高贵的浪漫主义者。陈延年牺牲的时候,才29岁。他有一个名流父亲,可以过足够体面的生活,但他从一开始就坚定了自己的信仰,立志为国家献身。在那么年轻的时候,就把生命之火燃烧在为他人谋取幸福的事业上,毫无惧色毫不动摇。再想想当下无数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真的有被震撼到。
4、李大钊和妻子的感情,让人心生敬意。不知道真实的李大钊究竟是怎样的,但从他生平来看,仅娶过这一任妻子,足见品格之贵重。每次听他唤妻子为“姐”,我都能感受到他发自内心对这位目不识丁的妻子由衷的敬和爱。英雄也是凡人,也有七情六欲,乱世之中,守望相助,不说一个“爱”字,但毕生都在爱人。
5、名士背后的女人们,都是平凡而伟大的。胡适的小脚妻子冬秀,出场较少,她家规甚严,颇有女人缘的胡适很是惧内。高君曼是陈独秀的第二任妻子,受过教育,颇有才情,心甘情愿做陈独秀身后的女人。我最喜欢的是李大钊的妻子赵纫兰,她和李大钊在北大校园的那番对话,让我由衷钦佩,不识一字,却心有乾坤。她让我感受到女性力量的包容和辽阔。
6、那些勇敢纯真的年轻学子们,让人心疼又感动。他们本是读书人,手无寸铁,但心系国家,热烈赤诚,在青春年少时走上最残酷的革命道路。他们的父母会痛吧,他们的恋人会哭吧,连我这个生在和平年代的幸运儿都在心疼,在流泪,可他们依然选择九死而不悔。有文化的人就是文明的人,而文明的人有责任去推动社会的变革,这是李大钊的信条,也是信仰和理想的力量。
7、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放在任何时代都适用。乱世中,最先开悟的永远是掌握了新思想和新知识的人,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自主选择方向和道路,哪怕生命有限,却按自己的意愿度过了一生,推动时代,影响他人。
8、君子和而不同。北大的教授里,有陈独秀、胡适代表的新文化派,也有辜鸿铭、黄侃代表的复古派,但蔡元培说,要兼容并蓄,百家争鸣,鼓励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和交流,唯此,才能寻得真理。这是真正的治学大家。和而不同,有容乃大,又何尝不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看《觉醒年代》最深的感触是,有些人生来就是要改变世界的。无论乱世还是和平年代,总有一些卓越的人,立志推动身处的时代往更好的方向去。我们享受着他们用汗水、热血、青春甚至是生命换来的安宁幸福,哪怕不能勇敢地做那个拓荒者,也要尽责地做一个守田人。
做好手头的工作,爱好身边的人,保护好生活的环境,坚持公理遵守秩序,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力所能及的援手,即便躲在键盘背后也能不失理性与客观,珍惜当下的和平与文明,对不同的文化给予尊重包容,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也能做到的事情。
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历史,想想我们能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什么,是一个更糟糕的世界?还是一个更好的、人人向往的社会?
这是《觉醒年代》带给我们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