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隐秘的角落》:那个用力过猛的单亲妈妈

(2020-07-09 19:48:30)
标签:

育儿

情感

分类: 影评

《隐秘的角落》豆瓣给出了9.0的高分。围绕剧情展开的各种话题被顶上热搜,关于朱朝阳原生家庭的讨论尤其热烈。

 

很多人在看到周春红逼朱朝阳喝牛奶那段时,觉得窒息,认为这个单亲妈妈的爱太过偏执、压抑,认为朱朝阳的黑化是必然的。

 

可能因为我也是个单亲妈妈,所以特别想聊聊我对朱朝阳妈妈的认识。

 

 

1.

 

影后刘琳饰演的周春红,不漂亮,微胖,是个放在人堆里瞬间被淹没的普通中年女人。

 

有一份景区的普通工作,上下班需要搭乘轮渡,好几天才能回一次家。

 

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会提前包好馄饨、虾饺、烧麦冻在冰箱里,不让他吃垃圾食品。

 

虽然对前夫心存怨恨,但从未干涉孩子和父亲的自由来往。

 

薪水微薄,但绝不会少了孩子的零用钱。

 

有一个正在交往的情人,但怕影响到儿子,宁愿维持在“地下”,想一切等到孩子成人后再考虑。

 

这是一个随处可见的、用全部力量爱孩子的普通单亲妈妈。

 

没有优越的物质条件,没有傲人的事业,一切选择为孩子让路。

 

是不是很熟悉?这何止是单亲妈妈的缩影,生活中双亲家庭的大多数妈妈不也是这样爱着自己的孩子吗?

 

“自我”永远排序在“母亲”之后。

 

 

2.

 

被网友过分解读的“喝牛奶”场景发生在周春红将自己和马主任的私情公布于众人之后。

 

前夫的现任妻子到她单位大闹,通过广播公开羞辱她质问她,为自证清白,她干脆“剥光”自己,却没想到最在乎的儿子刚好在现场。

 

面子、尊严、骄傲,被任何人撕得粉碎都无所谓,唯独在孩子面前,她希望自己是个好妈妈,是个体面的妈妈,她不希望和男人约会开房的事以那样一种方式暴露在孩子面前。

 

与其说逼着孩子喝牛奶是一种控制欲,是一种让人窒息的爱,不如说那个晚上的她在害怕,害怕孩子轻看了她。

 

当她自认为不堪的一面被孩子撞破,便只能假借虚张声势的权威,来强调自己身为母亲的不可替代。

 

很多网友认为她强势、控制欲强,说“有这样一个妈太可怕了”,我却只看到她强悍背后的软弱。

 

 

3.

 

周春红是个要强的女人,这从前夫出轨她执意离婚可以看得出。宁可经济上拮据,也不愿在烂尾的婚姻里凑和。

 

还有一个细节,同事说她“孤儿寡母不容易”,她强硬地怼回去,“我是寡母,但我儿子不是孤儿”。

 

孩子,是她的软肋,她不允许任何人任何事伤害他影响他。

 

“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成为她全部价值感的来源。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最重要的使命应该是成全自己,却在成为母亲后,不自觉地让渡了“自我”。

 

傅首尔说过一句特别打动我的话,做自己很容易,做母亲很难,要克制欲望,要保持理性,要学会妥协。如果为自己而活意味着忽略孩子伤害孩子,她也可以为孩子而活。

 

我身边这样的妈妈不在少数,有为了孩子坚决不离婚的,有舍弃更好的职业前景选择全职的,有长年分居一直捱到高考才选择分手的。

 

“努力做一个更好的妈妈”,在这一点上,单亲妈妈的执念更甚。

 

 

4.

 

对于单亲妈妈这个群体的真实生活,我想自己是感同身受的。

 

经济:一个人养育孩子照顾家庭,既是女人,也是男人,既是妈妈,也是爸爸,对精力、体力、赚钱能力都是挑战。单亲妈妈们不敢失业不敢生病,钱是最大的安全感。

 

情感:单亲妈妈再婚的机率很低,意愿不强。因为她们在选择伴侣时,会更多考虑孩子的感受,对方是否爱孩子,以及孩子是否能接受。任何可能伤害孩子的因素,都会被她们扼杀在摇篮里,她们心甘情愿为孩子放弃更多的机会。

 

亲子:家庭教育是个宏大的话题,身为父母的成年人,很可能也是人格不健全的巨婴,所以教育的本质最终是指向了自我。单亲妈妈的困境在于,当与孩子出现沟通障碍或矛盾时,缺少了另一半的润滑和平衡。作为日常陪伴孩子的一方,需要更多智慧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因为自己的亲身经历,我特别能理解单亲妈妈们在情感上对孩子的付出,那种付出里,由于多少夹杂了对孩子的亏欠和愧疚,难免用力过猛。在孩子的感受里,可能就是控制、干预。

 

妈妈绷得紧,孩子就压抑。

 

妈妈过于严苛,孩子就会撒谎。

 

妈妈总是不快乐,孩子就总想着讨好。

 

所以我常常提醒自己,松弛一些,宽容一些,自私一些,不必执着于做一百分的妈妈,及格就好。

 

 

5.

 

朱朝阳的内心创伤,除了用力过猛的母爱,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缺席的父爱。

 

朱永平在女儿意外身亡前,在“朱朝阳父亲”这个身份上,是失职的。

 

离婚并不是错,朱永平最大的错是重组家庭后对儿子的忽视和冷漠。

 

他不知道儿子穿多大码数的鞋,甚至连儿子的成绩也是最后一个才知道。

 

难得带儿子去买衣服,半路接到电话,现妻提出要带女儿一起去,明摆着是搅和,完全可以婉拒,他却选择忽略儿子的感受,答应了。

 

朱朝阳很敏感,他看到父亲车里挂着现在一家三口的合照,故意坐在了后排,朱永平却没意识到对儿子感情的伤害,还问儿子为什么以前爱坐前排现在却喜欢坐后面。

 

到了商场,见到妻子和女儿的朱永平,马上丢下刚试完鞋的儿子,亲热地跑去陪妻子和女儿买裙子。

 

正是这种毫不掩饰的对女儿的偏宠,给渴望父爱而不得的朱朝阳造成了巨大的情感伤害。他对儿子的忽视和冷淡,连她六岁的小女儿都看得出。

 

这种明晃晃的对比,对一个长期缺少父爱的孩子来说,是雪上加霜。朱永平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都是不称职的。

 

如果没有小女儿的意外身亡,朱永平仍不会把儿子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他带着录音笔去套儿子的话,而朱朝阳明知他怀疑自己,却依然渴望能得到父亲全身心的爱。

 

那个“一起横跨珠江”的愿望,那段一起学游泳的时光,那种父子间亲昵的相处,是朱朝阳拼命想要留住的温暖吧。而这一切,原本是一个父亲正常情况下就能给予且应该给予的。

 

离婚这件事本身对孩子并没有毁灭性的杀伤力。真正带给孩子伤害的,是离婚后父母能否一如既往地爱他。

 

 

6.

 

现代社会,如果一个家庭无法维系下去,死撑和离异究竟哪个对孩子伤害更大?

 

我不赞成把单亲家庭的负面影响一刀切,无论单亲双亲,怎样能给到孩子健康宽松的爱,才是根本。

 

一个生命能多大程度上影响另一个生命,完全取决于爱的能力和质量,与父母的文化程度、所在阶层关系不大。

 

回到单亲妈妈周春红身上。客观地说,在没有命案之前,周春红和儿子的日常相处里,并没有频繁表现出对前夫的怨恨,她是克制的。

 

相反,在得知前夫与小三的女儿意外身亡后,她还主动带儿子去医院探望,让他去安慰爸爸。这体现了她的善良和识大体。

 

这些细节已足够说明,周春红并不偏激,她不想让大人的恩怨伤害到孩子。

 

悲剧的根源,是周春红的教育观,当班主任善意提醒,朱朝阳在学校非常孤僻,几乎没有朋友时,她认为“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好就行,其他不重要”。

 

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让她忽略了对朱朝阳心理的关注,母子间的沟通只停留在吃喝拉撒学习成绩等日常琐碎上。

 

所以当后来严良带着普普敲响她家的门,朱朝阳第一时间对自己的妈妈隐瞒了全部。

 

亦舒在《胭脂》里一句话就概括了亲子关系中最大的困境,“你怎么什么都不告诉我。”“因为你什么都反对。”

 

可是我却不忍苛责。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完美母亲”,每个妈妈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很多人指责周春红“以爱之名,行恶之事”,甚至说她“比杀人犯张东升还可怕”,我是不能接受的。以“完美母亲”的标准去放大一个单亲妈妈在非常情况下的失控,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偏颇。

 

今天文章的结尾,放一封刘琳写给周春红的手写信,可能同为单亲妈妈,我对周春红始终有一份心疼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