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星际掠食》小说集之心智体验
(2023-03-04 16:15:27)
标签:
读书感悟杂谈 |
分类: 读书感悟 |
星级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为人类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有机遇、也有灾难……
当人类跨出地球,我们的能力还足以支撑我们的野心吗?
当宇宙成为一个家,我们还能掌握向未知领域进军的主动权吗?
当宇宙中蠢蠢欲动的生命,与不甘心偏居一隅的种族,在太空中发生碰撞,文化同化、领土入侵、文明植入铺天盖地接踵而至时,会发生什么?不同的生命间可能是接纳、联盟、自由,但更有可能是驱逐、杀戮、统治。
生存是残酷的,往昔如此、未来仍然如此。在宇宙中,人类很渺小,是不是应该对未知的事物保持敬畏之心呢?
这是一个以文明的名义进行星际掠食的时代。当生存撕开文明的外衣,将野蛮呈现,征服与反抗,奴役与杀戮,统治与自由将主宰生灵。
这场充满了贪欲、挣扎和掠夺的战争会把人类带向何方?
长铗说,如果我们不能作为,那我们知晓未来的意义又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只能在科幻中才能找到答案,至少现在如此。
钱赚够了才去写作,这样文字才更纯粹。许多人这样想,我也一样。但现在,我要检讨这一想法,如此自我否定是对写作的不尊重,似乎写作是一个可压抑的欲望,可保鲜的青春,似乎在说自己从前写的文字并不纯粹,仅仅因为那时贫穷,青涩,急功近利,浅薄得像是一封急于向女同学证明自己优且幽默的情书。但事实上,那就是写作啊,它无关年纪,无关阅历,无关学识,无关环境,不需强作世故,不需刻意修饰,不需一本正经。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实现了财务自由,荡涤了对权贵的谄媚,磨灭了对世俗的讨好,再也不用理会聒噪的编辑,在瓦尔登湖般静谧的书房里写作,我一定会怀念十年前那许多个在大学自习教室忍受着武汉的炎闷与秀恩爱的情侣而奋笔疾书的夜晚。
毕业,工作,创业,与一个个步入30岁的80后一样,费了老大劲,兜了老大一圈,才渐渐习惯自己的平凡之路。回顾这本集子上仍旧火热的文字,蓦然发现那曾经以为熟稔于心的关于幻想、科技、龙与英雄的记忆,竟然像背了大半部的牛津字典,只记得一个abandon了。
小说集由七篇小说组成:星际掠食/屠龙之技/昆仑/674号公路/扶桑之伤/麦田里的中国王子/昔日玫瑰/梅花杰克
长铗,本名刘志鹏,曾以“北卡12号”为笔名发表科普文章。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更新代科幻小说作家。其作品中现代与历史交错,古典作品里时闻慷慨楚歌,现代作品里渐露绮丽西风。绝大多数作品为科幻,却鲜有“外星人”、“飞船”等老生常谈事物。曾被评价为“激情飞扬的理想主义者”。
长铗,中国21世纪以来新生代科幻作家代表人物。16岁在《科幻大王》上发表处女作《同情自己》,2004年首次以“长铗”为笔名在《科幻世界》发表小说《男人的墓志铭》,迄今为止在《科幻世界》、《世界科幻博览》、《九州幻想》等各大幻想杂志发表科幻、奇幻小说50余万字。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年获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老一辈的科幻作家中如王晋康和刘慈欣,也没有这么年轻就蝉联如此多的奖项。代表作有《昆仑》、《674号公路》、《扶桑之伤》、《屠龙之技》、《若马凯还活着》等,出版有科幻小说集《麦田里的中国王子》等。
纵观长铗的科幻小说创作,他擅长把现代科学融入中国古风的浪漫叙事中,对赛伯朋克题材的把握又显示出其西方宗教情怀的一面。其作品题材以计算机、科技史、哲学为主,写作风格多变,科学信息量很大。在年轻一辈的科幻作家中,长铗已经收获足够多的荣誉,其文字因激情飞扬与理想主义色彩,而深受年轻的读者群所欢迎。但他的小说叙述方面的短板也较为严重,科技术语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连贯性不好,过分拘于科学之严谨而在想象力方面有所缺失,导致其作品越发滞重,不能很好的引导读者进入他所要表达的思想世界,给人以愈发艰涩难懂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