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元璋传》之心智体验
(2020-08-09 16:30:36)
标签:
读书感悟杂谈 |
分类: 读书感悟 |
《朱元璋传》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明史专家吴晗的代表作。本书讲述了明太祖朱元璋从一名贫穷放牛娃,经过自身努力奋斗,最终创立明朝,成为明太祖的传奇一生。
吴晗毕生心血的经典之作,明朝历史读物的最佳选择,帝王传记的巅峰巨制。毛泽东主席亲自披阅,终成不朽名著。
《朱元璋传》是20世纪五大传记(《苏东坡传》、《李鸿章传》、《王安石传》、《张居正大传》)之首,对朱元璋这个创立大明霸业的封建帝王的多疑、猜忌、阴冷、狡猾、老谋深算的性格的刻画无人能及。看了本书就能明白朱元璋是怎样由一个乞丐成为皇帝的。朱元璋的聪明、毅力、手段及手腕让你既惊叹又惋惜,对他反腐的坚决及勤政爱民的一生充满敬意,但对他的极权、残暴又很痛恨。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既爱又恨的人。
1948年写定《朱元璋传》,当时作者思想自由,文思活泼,语言生动,正当盛年。在他笔下,一个历经艰辛磨难,乞讨度日的小流氓和英勇睿智、气度恢宏的统帅;一个勤政爱民、夙夜兴叹又猜忌心极重,杀戮成性的矛盾复杂多面的帝王形象活灵活现,本书终成明史及帝王传记的不朽名著。
《朱元璋传》曾四易其稿。其中1944年的版本有两个,重庆胜利出版社版书名《明太祖》,在创出版社版书名《由“僧钵”到“皇权”》。1947年末,此书的增订稿章节开始在一些刊物上刊出,1949年正式以《朱元璋传》的书名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吴晗1948年到石家庄时,曾将书稿进呈毛泽东。毛泽东曾对书中对起义领袖彭和尚“功成不居”的评价提出异议,认为:像彭和尚这样坚强有毅力的革命者,不应有逃避行为,不是他自己犯了错误,就是史料有问题。阅读后退还稿本时,毛还特地给吴晗写了一信,着重谈到史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辰伯先生:
两次晤谈,甚快。大著阅毕,兹奉还。此书用力甚勤,掘发甚广,给我启发不少,深为感谢。有些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参考,业已面告,此外尚有一点,即在方法问题上,先生似尚未完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倘若先生于这方面加力用一番功夫,将来成就不可限量。谨致
革命的敬礼!
毛泽东
十一月二十四日
《朱元璋传》初版对传主有三个伟大的评价,即最伟大的军事统帅、最伟大的政治家及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中前两个还是“最伟大”。吴晗早年师从胡适,并在其指引下专攻明史,胡适对吴晗的学术和人生道路有重大影响。这位左翼历史学家与同时代的大批激进知识分子一样,真诚地投身革命并积极跟进,检讨自己也伤害过别人。身为独立意识薄弱的学者之一,工具化的史学犹若一把双刃剑,令历史学家成了自身专业的受害者。在走过了春风得意的十几年后,吴晗终因一出历史剧《海瑞罢官》身陷文字狱,落得个家破人亡的结局。造化弄人,革命吃掉了自己的儿女,其个人悲剧不仅在于如何研究和演绎历史,更在于误踏历史悲剧的大舞台,且无意中成为演员之一。这结局自1948年献书时即已注定,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宿命。现实是历史的继续,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历史场景总是以惊人的相似重复着,戏外有戏,戏中有戏,但戏还是老戏,只是改编了剧本并换上了新演员。一个历史悠久积淀厚重的民族,如果屏蔽历史,拒绝反省,将难以走出周期律的循环怪圈,更无法把握未来。
朱元璋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又是维持二百多年统治的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是一个有很大影响的历史人物。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也是一场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作为这场革命的领袖,关注史家对朱元璋的评价自在情理之中。然而,在评价历史人物上,政治家和学者立足点往往是不同的,政治家注重的是对现实的得失和影响,学者注意的是史料的准确和科学的分析。所以,作为史学家吴晗,更多地是忠于史实,按照史料分析,来评价朱元璋。《朱元璋传》较真实地描写了朱元璋年轻时候的苦难生活。他从家乡闹灾,得了瘟疫,弄得家破人亡,到走投无路,当了和尚,过着极端贫困、低下的苦难生活,终于被逼上梁山,走上了农民革命战争的道路。时势造英雄,朱元璋能够成为元末农民反抗压迫和剥削的代表,正是他亲身体察了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并驾驭了解决这两大矛盾的手段,他才能从一个农民军中的普通士兵比较顺利地升到大元帅。吴晗生动而简要地描写了朱元璋的成长过程,特别是朱元璋的机智、勇敢,以及过人的谋略、深厚的群众基础,说明朱元璋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朱元璋传》充分肯定了朱元璋在推翻蒙古和色目人的残酷统治,作出的重大贡献。
当然,对朱元璋的评价,重点应是在他成了明皇朝的开国皇帝之后的种种表现。由于朱元璋亲身参加过元末农民大起义,对于元末封建政权的腐败,以及人民群众以什么样的方式起而反对元王朝,他是十分熟悉的。因此,他在取得政权之后,主要精力便是放在巩固政权和防止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上。对于这些问题《朱元璋传》都作了实事求是而又比较辩证的分析。
其一,关于防止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当时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急速医治历经劫难的社会创伤。朱元璋采取减免赋税,清丈田亩,与民屯田,开垦荒地,以及兴修水利,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他下令在他所控制的地区,凡桑、麻、谷、粟、税粮、徭役,免征三年。朱元璋防止群众造反的另一措施,就是下令取缔一切邪教,特别是白莲教、大明教和弥勒教。明封建王朝用严刑取缔压制秘密宗教,目的却是维护、巩固明封建王朝的统治。也就是说,朱元璋取缔邪教是无可非议的,是巩固政权的需要。
其二,调整地主阶级内部矛盾的措施,是巩固统治基础的重要手段。吴晗认为地主对封建统治集团和农民来说是有两面性的。一面是他们拥护当前的统治,倚靠皇朝的威力,保身立业。朱元璋让户部保荐交租多的地主,任命为官员,粮长。一面又指责富民多豪强,欺凌小民,武断乡曲,人受其害。他把一部分地主迁到京都,削弱地主在各地方的势力。同时,通过田地和户口的普查,制定了鱼鳞图册和皇册,颁布了租税和徭役制度,大量漏落的田地户口通过登记固定下来,皇朝从而增加了人力物力,稳定和巩固了统治的经济基础。
其三,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无限加强。朱元璋采取以猛治国的方针,来加强中央集权。为了巩固政权、循正吏治,他对贪官污吏采取严刑惩治的办法。他说,过去在民间,见官不恤民,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里恨透了。如今要严立法禁,对“官吏贪污蠹害百姓的,决不宽恕”。他认为“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为此,制定了很严厉的法律。朱元璋痛斥这些贪官是“害民之奸,甚如虎狼”。应该承认,在朱元璋执政一朝,“是历史上封建政权对贪污进行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杀戮贪官污吏最多的时期。”因而,吏治也是比较清正的。
朱元璋搞封建集权,除了建立一支庞大的常备军外,其中另一重要措施就是废除丞相制度。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杀了权倾一时的宰相胡惟庸,并借此下令取消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吴晗指出,一切大权都由皇帝一个人掌握,“从中书省综掌政权一变而为由皇帝亲自管理庶政,封建专制政权从此更加集中,集中于一人之手,皇帝便成为综揽一切政事的独裁者了。”诛杀胡惟庸对朱元璋搞封建集权有重要意义,这是政治斗争的需要,至于胡惟庸是否罪必当诛,这并不重要。所以《朱元璋传》非常明白地指出:“所谓胡惟庸私通日本,串通李善长谋反等罪名全查无实据。”
为了搞封建集权,朱元璋采取了十分残酷的手段。诛杀胡惟庸之后,又以谋反罪诛杀大将蓝玉,两案被牵涉其中的达数万人之多,几乎把明初的功臣都杀光了。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许多政绩为史家所称许,但诛杀功臣一事却为历史留下了不太光彩的一页。特务统治是朱元璋搞封建集权的另一重要手段,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朱元璋搞特务统治是最突出的。至于文字狱,《朱元璋传》见解也有独到之处。朱元璋在巩固朱明王朝政权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手段,有其建树的一面,也有其残暴的一面。他用了无数的功臣、无辜的文人、官吏、百姓的血来巩固他的政权。《朱元璋传》对这段历史作了这样的概括性的描述:朱元璋用严刑重罚,杀了十几万人,杀的人主要是国公、列侯、大将;宰相、部院大臣、诸司官吏,州县胥役;进士、监生、经生、儒生、文人、学者;僧、道;富人、地主,等等,总之,都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成员,他心目中的敌人。他用流血的手段进行长期的内部清洗工作,贯彻了以猛治国的方针,巩固了朱家皇朝的统治。这样分析朱元璋为巩固政权所采取的手段是比较客观的,对朱元璋采取过多的指责和不加分析的美化,都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吴晗(1909~1969)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明史专家。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曾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历史系主任等职务。1949年后,历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1960年写成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并因此与1969年10月被迫害致死。代表作有《朱元璋传》,先后写作四稿,投入了毕生精力,是明史研究的权威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