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搜神记》之心智体验

(2020-06-06 17:32:47)
标签:

读书

感悟

杂谈

分类: 读书感悟

《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东晋史学家干宝所著。原本《搜神记》已散,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二十卷,共有大小故事四百五十四个。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

《搜神记》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暴露了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了反抗者的斗争,常为后人称引。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它是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多篇,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

《搜神记》内容十分丰富,有谶纬神学、有神仙变幻,有精灵物怪,有妖祥卜梦,还有人神、人鬼的交通恋爱等。其中保留了相当一部分西汉传下来的历史神话传说和魏晋时期的民间故事,优美动人,深受人们喜爱。如卷十四的盘瓠神话,是关于古时蛮族始祖起源的猜测、“蚕马神话”是有关蚕丝生产的神话;干将莫邪讲述的复仇故事、紫玉传说讲吴王小女的生死爱情“东海孝经”讲孝妇周青蒙冤的故事、韩凭夫妇的传说则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卷仙女下嫁董永的故事也是如此。  这些故事是《搜神记》的精华所在,历代长传而不衰。

晋散骑常侍新蔡干宝令升撰

虽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也,又安敢谓无失实者哉。卫朔失国,二传互其所闻,吕望事周,子长存其两说。若此比类,往往有焉。从此观之,闻见之难,由来尚矣。夫书赴告之定辞,据国史之方册,犹尚若此;况仰述千载之前,记殊俗之表,缀片言于残阙,访行事于故老,将使事不二迹,言无异途,然后为信者,固亦前史之所病;然而国家不废注记之官,学士不绝诵览之业,岂不以其所失者小,所存者大乎。今之所集,设有承于前载者,则非余之罪也。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愿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群言百家,不可胜览;耳目所受,不可胜载。亦粗取足以演八略之旨,成其微说而已。幸将来好事之士,录其根体,有以游心,寓目,而无尤焉。

《搜神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传奇故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关汉卿的《窦娥冤》,神话戏《天仙配》及后世的许多小说、戏曲,都和它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虽然很多人不一定信鬼神,但是鬼神故事一直很有市场。人们对另一个世界的同行者都颇为好奇,在现实中看不见的、得不到的,不妨把他们安排在另一个世界实现,就可以无所不用其极。《搜神记》有一则《韩凭妻》,比较著名,说夫妻俩人不畏强权,抵死相守,死后虽不能合葬,但是两人的坟上长出一棵大梓树,盘根错节在一起,树上又有鸳鸯交颈悲鸣,让人心生悲慨,借用一个滥俗的套语,就是柔情也疯狂,背后一阵凉风,胸中一阵蜜意,不知如何是好。不过,变孔雀也好,变蝴蝶也罢,人间若真有是情,何苦化去?

六朝志怪远承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近继先秦两汉史书及诸子百家著作中的神鬼妖异故事,下开唐代传奇和宋代评话中烟粉灵怪故事的先河,一直深远地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说和戏剧文学,而明清的笔记小说则可以说是六朝志怪的嫡传。六朝志怪在我国文学史土,特别是在古代小说的发展史上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搜神记》则是现存“志怪”小说中价值最高,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种,是这个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通过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六朝志怪”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对我们充分认识六朝志怪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历史地位无疑是有帮助的。

前代神怪作品的创造性继承者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志怪小说,特别是《搜神记》之所以能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辉,首先在于它对前代的神怪作品有着创造性的继承。《搜神记》正是在中国神话和前代其它神怪故事的沃土上生长出来的一株奇葩对前代神话鬼怪传说故事的继承乃是一种创造性继承。

首先,从《搜神记》中故事的来源来看,既有对前代作品内容的继承,又有自己的创造。该书中著录的汉代故事就不下百条,且有文献可查的不少于几十则。如《董永等,一方面《搜神记》有对前代神怪传说的转录保存之功,另一方面又有它自己在题材内容上的更广泛的开拓。魏晋前的神怪作品就其总体而言,反映的生活面是广泛的、主题也是多样的但就具体的某一作品看,表现的题材或思想内容却有明显的局限性。就拿现存保留古代神话最多的《山海经》来说,书中有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其次,从艺术上来看,《搜神记》继承了前代神话中强烈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和神奇的幻想等浪漫主义手法。如《千日酒》中写刘玄石到狄希那里要酒喝,狄希的酒还没有发酵酿好。玄石要了还没有酿熟的酒喝了,他到家就一眠千日,家里人以为他死了,埋葬了他。三年后,狄希去访刘玄石,令其家人去掘坟墓,只见冢下汗气彻天,破棺后,掘墓人被刘玄石的酒气冲入鼻中,竟然也都各醉睡了三个月。再从作品的形制篇幅上看,前代特别是上古神话,比较简单、零散,首尾完整的故事很少。《搜神记》在这力面的突破也是明显的。《搜神记》中出现了许多叙事婉转、文学性很强的作品,如《华山使》,故事情节虽然不及唐传奇中《柳毅传书》的情节那么曲折动人,但也写出了郑容路经华阴,受华山使托书,传书的经过,传书的结局等等。这些故事中矛盾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大体具备,表现出了较为完整的艺术构思。可见《搜神记》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上对前代神怪传说都显示出有着继承,更有着创造性的发展。

《搜神记》是对民间传说故事的记载,而这些故事恰恰是原始图腾崇拜在后世人们思想观念中的延伸,是民间文化发展变异性的结晶。在人的拟兽化阶段,原始人曾靠采集野生植物和猎取动物充饥以求得生存,这时的动物是支持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人们把动物本身当作对生活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自然的异己力量来加以崇拜。人们所需要的东西也就是人们所依赖的东西,也就是古人奉之为神的对象,而它也就成了氏族成员所崇拜的图腾。他们相信通过模仿此图腾就能得到神的保护,就拥有了神的至高无上的权利。

摩尔根在探讨洛魁氏族首领权利时提到,在分布很广的人类部落中间,常常把角当作职位及全能的象征,这或许如泰勒所提示的,是由于有角的反刍动物的雄兽特别显得威风凛凛,才引起人们这种联想的。但是,随着知识的进步,人类相信有自己的始祖,于是按自己的模样来拟想,自己的模样又是半人半兽,这样图腾的演变便进入了第二阶段——兽的拟人化阶段。自然兽便有了人的特征,或有了与人类似的思想感情、类似的行为,甚至能幻化为人,这时的兽被人性化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千年过去了,由于不断的暗中摸索,人们稍稍学会控制些自然的有效方法,自己也渐渐有了点信心,于是对他们的图腾神,态度渐渐由献媚的、拉拢的、恫吓的、抗拒的(人究竟是个狡猾的东西)最后他居然从幼稚的、蒙昧的图腾文化中挣扎出来了,以至几乎忘掉有过那么回事。这时的始祖模样也变作全人型了。当然后世小说记载中的动物也便是本性的了。 

干宝的《搜神记》名气太大,除了历代辗转传抄之外,连袭用书名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同样叫做搜神的至少就有托名陶潜《搜神后记》、北魏昙永《搜神论》、唐代句道兴《搜神记》、宋代的《搜神总记》、元刊《新编连相搜神广记》、明代罗懋登六卷本《搜神记》、焦璐《搜神录》(即《穷神秘苑》),明代还有一个八卷本《搜神记》干宝的《搜神记》原书似乎在宋元间就已散佚了。

干宝?~336年),字令升,祖籍河南新蔡。明天启《海盐县图经》云:父莹,仕吴,任立节都尉,南迁定居海盐,干宝遂为海盐人。又云:干莹墓在澉浦青山房。明董谷《碧里杂存》云:干宝……海盐人也。按武原古志云,其墓在县西南四十里,今海宁灵泉乡真如寺乃其宅基,载在县志,盖古地属海盐也。据史料记载,自西晋永嘉元年(307年),干宝初仕盐官州别驾(刺史的从吏官),后因刘聪、石勒之乱,西晋亡,东晋立,南北对峙,干宝举家迁至灵泉乡(今海宁黄湾五丰村与海盐澉浦六忠村的交界处)。永嘉四年(310年),父卒,葬澉浦青山之阳,干宝为父守孝。至三世时,迁至梅园(今海盐通元),自此,海盐成为干氏子孙繁衍的居住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