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声律启蒙》之心智体验
(2018-12-30 09:26:44)
标签:
读书感悟杂谈 |
分类: 读书感悟 |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明清以来,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
诗词和对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两千多年来一直薪火相传,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这种文学修养的训练,对声调、音律、格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一些声律方面的著作也应运而生,而其中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所作的《声律启蒙》,则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今天的孩子也可以去读读它,再从注释上去了解一些典故,大有裨益。对这本书大家要了解的除了字面的知识,还要了解一点音韵、诗词格律等方面的内容。
读《声律启蒙》,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给孩子阅读过程中将平仄、押韵等诗歌音律知识穿插其中,让孩子理解。
《声律启蒙》这样的传统文化内容的书,如果不带入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文学知识,而只让孩子去诵读和背诵,则是很大的浪费,对孩子来说则是缺乏更多知识的刺激和吸引,孩子只获得一些词汇而已,背诵一些顺口溜之类的内容,这样学习传统文化书籍很难得到更多益处。因此,在给孩子一个韵部一个韵部地进行讲解时,可以将平仄、押韵等律诗格律知识随时在书的内容中不断运用和讲解出来。比如讲“一东”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时,就告诉孩子平仄声是怎么回事,告诉他们,在诗歌中上下句对应使用时,不但内容上是相对的,而且“天”和“地”是一平一仄,“雨”和“风”是一仄一平……并且告诉他们平声才能做押韵的韵脚,而且讲解何为押韵,并根据韵部中的词语,寻找律诗中平仄和押韵的各种例子讲给孩子。王力著的《诗词格律》可以延伸阅读。让孩子获得知识,并学会以此学习更多诗歌,这些都是基础性的知识。《声律启蒙》的注释本或解读本,如果有编者能够将含有书中词语的更多诗句举例出来,就更好了,能够让父母老师和孩子一一对号熟悉。比如“天对地”,选出“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李叔同《送别》),甚至进而将全诗都列出来,让读者延伸阅读。
2、熟悉对仗的各种使用。
让孩子知道每年春节贴的对联,就是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还要告诉孩子律诗中是中两联用对仗。在共读和阅读过程中,告诉孩子一些相关对仗的不同词性知识,律诗对仗的字词大约有下列九类:1、名词2、形容词3、数词(数目字)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7、副词8、虚词9、代词。一般来说,对仗的词语必须是词性相同的,如动词对动词,再比如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的一些小类:1、天文2、时令3、地理4、宫室5、服饰6、器用7、植物8、动物9、人伦10、人事11、形体12、外貌……对仗得非常工整的,我们称之为工对。词性完全相同的对仗句子,可以称之为工对。而其中名词可以分更多小类,则同一小类相对,就更是工对。在一幅对联中,多数的字对得工整也是工对。比如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工对,上下句之间每个相对的字词都完全相对。如果名词中的小类比如植物对动物,比如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这种则属于邻对,即邻近事类相对。也可以说是宽对。如果再稍宽一些相对的,比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非常常见的情况。而更宽一些,一些律诗的首联会半对不对地进行对仗(本来首联可不对的),如陈子昂的“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等等。相对与工对来说,这些是属于宽对。有一种借对的情况,包括借义、借音。这是一个字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和读音时,诗人用其中一个意义,但借用另一个意义去构成工对。比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寻常”和“几度”本不是工对,但诗人在这里借用了“寻”、“常”二字在古代均是长度单位的意义,与下句的“几度”构成字面上的工稳,而诗中内容上用的确实它另一个表示“平常”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再比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沧”本不是表示颜色的词,但它借用了“苍”字的音,与下句的“蓝”相对,这就是借音。还有一种流水对,即两句诗内容上平行,各有独立性。比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还有大量的对仗情况,诸如:联绵词对仗(如“鹦鹉对鸬鹚”等,各自拆开就失去意义的词语相对)、叠字相对(如“雷隐隐,雾蒙蒙”,“三三暖,九九寒”,“燕出帘边春寂寂,莺闻枕上漏珊珊”等)、同旁相对(如“珊瑚对玛瑙,琥珀对玻璃”等等)、双声相对(声母相同的词,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清浅”、“黄昏”分别都是声母“q”“h”各自相同)、叠韵相对(如“蹴鞠对秋千”,韵母各自相同,而且还是双声词)等多种丰富的对仗形式。熟悉了以上的对仗内容后,还可以选一些律诗让孩子从中寻找运用了对仗的句子,并分别说说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3、熟悉用典的情况。
古诗特别是律诗经常大量运用典故。典故,就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笠翁对韵》中有很多词语是有典故的,编者往往会比较详尽地讲述这些典故,要把这些词语背后的故事细细讲给孩子,让孩子获得更多知识,并理解诗歌运用典故的手法。
4、诵读。
当孩子熟悉了《声律启蒙》的内容后,再让孩子诵读、熟读乃至背诵。人们受传统的诵读方式的影响,多是接触传统经典后,先让孩子去背诵,背诵熟悉了,再适当做点解释,有的则是背诵下来就完了,认为等孩子长大了自然会受益。这种作法,其实是不符合儿童心理学的认知规律的。只是让孩子进行了记忆训练的诵读和背诵,对孩子的阅读兴趣是有损害的,而且所获得的很有限。因此,用更多时间给孩子讲解,让孩子理解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诵读记忆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诵读次数多了,孩子们自然会记住的。另外,诵读时要讲究节奏会断句。可以下载一些朗诵音频播放给孩子听,让孩子知道怎样来诵读传统文化书籍的内容。
5、练习对对子、写律诗或绝句。
运用《声律启蒙》中的词语或延伸更多此书之外的词语,进行对对联、律诗写作练习等,这既是巩固所读书籍内容的好办法,也是活学活用,当作一种智力游戏活动,从中让孩子获得乐趣。孩子们会为了创作出好作品而广泛阅读更多的作品的。其实,孩子们对语言细节的留意和关注,是我们所低估了的。有人说,孩子天生是诗人。曾经接触过几位小学老师,他们可以通过对孩子进行指导和启发,让孩子很短时间内学会作诗,旧体诗,也包括新诗。
6、延伸阅读。
《笠翁对韵》,(清)李渔编著;《训蒙骈句》,(明)司守谦编著;《诗词格律》,王力著。过去的私塾先生,应付孩子们吟诗作对子,手中有“吉祥三宝”:《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和《训蒙骈句》。这三本书中,《训蒙骈句》是明人司守谦编的,《声律启蒙》是清人车万育编的。三本书在音韵归类的基础上,都有大量的好词,且都有大量的典故。
司守谦的《训蒙骈句》更有好词好句汇编的感觉,试举例:
一东
天转北,日升东。东风淡淡,晓日蒙蒙。野桥霜正滑,江路雪初融。报国忠臣心秉赤,伤春美女脸消红。孟轲成儒,早藉三迁慈母力;曾参得道,终由一贯圣人功。清暑殿,广寒宫。诗推杜甫,赋拟扬雄。人情冷暖异,世态炎凉同。丝坠槐虫飘帐幔,竹庄花蝶护房栊。高士游来,屐齿印开苔径绿;状元归去,马蹄踏破杏泥红。龙泉剑,鸟号弓。春傩逐疫,社酒祈丰。笛奏龙吟水,萧吹凤啸桐。江面渔舟浮一叶,楼台谯鼓报三通。时当五更,庶尹拱朝天阙外;漏过半夜,几人歌舞月明中。
李渔的《笠翁对韵》与车万育的《声律启蒙》颇相似,更清楚地将相对的词语一一对列。
也以“一东”举例:
《笠翁对韵》:
一 东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云叆叇,日曈曚。腊屐对渔篷。过天星似箭,吐魄月如弓。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藕花风。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山对海,华对嵩。四岳对三公。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清暑殿,广寒宫。拾翠对题红。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北牖当风停夏扇,南帘曝日省冬烘。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声律启蒙》:
一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按照时间来看,清人李渔的《笠翁对韵》更像是明人车万育《声律启蒙》的跟风之作,但李渔本人作为大学者更知名些,所以流传就更广了。
《笠翁对韵》《声律启蒙》《训蒙骈句》这三本书让孩子多诵读,对积累优美的词汇和了解典故故事是很有好处的。还是要强调一下,不一定就要通通背诵下来。诵读多了,自然也就有记忆了。一旦强制让孩子背诵,孩子就会当作负担,从而失去了美感。
要学会润物细无声地让孩子在理解了全部内容后,去有滋味地诵读,自然就达到让孩子记住的效果了。过些时间即使忘记了,重新再诵读,依然会迅速恢复记忆的。这样,词汇积累才可能是活的,孩子也就会在写作时能够积极应用了。
车万育(1632~1705年),字双亭,号鹤田,湖南邵阳人。康熙甲辰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康熙二年(一六六三),与兄万备同举湖广乡试,1664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性刚直,直声震天下,至性纯笃,学问赅博。善书法,所藏明代墨迹最富,有萤照堂明代法书石刻十卷《宝庆府志》。编撰《声律启蒙》。
《声律启蒙》蒋允焄序
自骈偶之体兴,而著述家多捃摭故实,俪白妃黄,以为能事,若《编珠》、《岁华丽记》之类,洵为征引宏博,穷讨四库矣!邵陵车万育先生,尝取对偶,自一二字以至十余字,叶以上下平三十韵,所用故实,多取习见,且细为评注,分为二卷,名曰《声律启蒙撮要》。余偶得写本,见其切近,易于记诵,思付剞劂,遍授童蒙。且今功令,凡大小试以及考课馆阁,莫不以声律为殿最。是书也,匪仅为幼学切要之功,且可俾操觚之士,就是书所习见故实,进而求之。因以穷讨四库,备极宏博,用谐声律,以鸣当代之盛,岂不休哉!则即以是书为《编珠》、《岁华丽记》之羽翼,殆无不可。书刻成,用题数语,以弁其端。
------乾隆三十三年戊子季春赐进士出身知福建福州府事前翰林院检讨金竹蒋允焄题于郡署存朴斋